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民族风格 中式特色服装品牌的市场需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 14:05 商务部网站

  改革开放以来,中式特色服装经历了几次发展热潮。20世纪80年代,胡晓丹推出名为“璀璨中华”的服装表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杰英将俗称“花被面”的印花棉布用作礼服面料,90年代吴海燕在兄弟杯青年设计师创作大赛上推出“鼎盛时代”系列服装,以及电影《花样年华》中“旗袍的专场秀”,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身着“唐装”等等,服装设计界引发了中式特色服装一次又一次流行。遵循着流行元素的发展规律,热潮过后中式特色服装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冷却下来,似乎如一些普通百姓所言,中式特
色服装只适合在民族节日穿着。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有一批人在做中式特色服装,他们或许大多抱着商业心理,顾客群主要是外国人;也有的做中式特色服装的同时,大肆宣传服饰文化,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而做中式。他们甚至在设计中式特色服装的时候,显示出各设计师对“中式特色服装”涵义的不同理解与表达。然而无论如何,他们做了,而且在坚持,只要有人在做,中式特色服装的发展就有希望。笔者曾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市场调查,走访了高、中、低档服装销售点,发现几乎各服装销售场所都销售中式特色服装,其中“木真了”、“上海徐”、“天艺”、“苏罗”、“玄色衣裳”、“格格旗袍”、“璞玉”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服装品牌。它们的设计师以自己的方式阐释了中式特色服装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说:“消费者才是服饰文化的真正动力”。消费者如何理解“中式特色服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式特色服装?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消费者除了对中式特色服装的特例“旗袍”和“APEC会议上各国家和地区的首脑穿的‘唐装’”比较熟悉外,对“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服装”和“中国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式特色服装并不十分确定,而对所有“具有中国风格和特征的服装”是中式特色服装持普遍的认同,这说明,消费者对中式特色服装的解释很宽泛,很自由,持包容态度,“中国百姓的文化观念,其实一点也不保守,不会像日本民族那样,只守着一些传统,比如让和服一直保留数百年不变。中国百姓的消费观一般是很能变通的,带有实用主义色彩。”中式特色服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够适应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其发展就是可取的。

  与之相应的是中式特色服装的价格问题。多数被调查者选择购买100-500元人民币的中式特色服装,其次为500-1000元或100元以下。由此看来,中低档中式特色服装更适合普通消费者需要。而目前,中式特色服装普遍存在价格偏高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中式特色服装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手工刺绣占用大量人力;二是设计制作中式特色服装的生产商较少,“物以稀为贵”,竞争压力小;三是中式特色服装的生产和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四是中式特色服装以礼服等高档服装为主,中低档日常装少。

  对中式特色服装的发展前景展望上,近一半的消费者认为中式特色服装应发展成为日常穿着的服装,亦可作为礼服和节日服。这表明消费者对中式特色服装的发展持乐观、宽容、接受态度,中式特色服装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值得服装业人士为此努力。

  笔者认为,消费者是很愿意将中式特色服装作为日常装穿着的,他们对传统服饰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中华服饰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它能够融合各民族服饰文化为己所用。中国传统服装不仅是考古界、历史界的研究对象,不仅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出现于国际舞台,而且中式特色的服装应该作为今后中国人的节日服装,更应该作为中国大众日常穿着的服装发展下去,只有这样,它才能更有活力,在世界服装发展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式特色服装生产商应从中看到希望。比起与国外已经十分发达的时装品牌相竞争来讲,中国服装品牌走发扬民族风格的道路不仅是一条捷径,而且是必须的。振兴中国服装事业还需中国服装设计师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服装业人士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指日可待。(信息来源:纺织服装频道子站)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