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5月13日专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13日在此间发布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认为,断言中国已经出现“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通货膨胀的理由很不充分,换言之,中国并未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目前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一些涨价因素:国际原油价格、煤炭等能源价格继续攀升,钢材价格也在上涨;去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和福建等地出现一定程度的“民工荒”问题后,民工工资也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据此,有些学者得出了中国会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结论。
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编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认为,虽然成本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但运用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理论来分析中国当前的物价走势以及宏观经济,却与实际有很大的脱节。
报告认为,所谓中国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还没有传导到最终产品价格的说法与事实相矛盾。其理由是,中国的三种价格指数———原材料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势的变化大体上是同步的。一些论者所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要经过20个月才能传导到最终消费品,是既无统计上的依据,也与社会生产周期不符的。
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已基本上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因此,企业很难将原材料涨价所增加的成本转移到自己的产品价格中去。报告举例说,2004年中国原材料价格指数上涨10%以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涨幅为2.8%,但扣除粮价影响之后的核心通胀率只有0.6%,而家庭耐用消费品、通讯设备、服装等许多产品的价格指数依然在负位徘徊。
至于工资成本因素,报告认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当然还可能来自工资成本的推动,但仅因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局部民工短缺,便断言中国已出现“工资-物价”连动,通胀将日趋恶化,还为时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