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短短五六年时间,陕南黄姜产业从巅峰跌入低谷。盲目扩大种植,不仅没有实现当初预想的使农民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目的,而且蜂拥而上的黄姜小加工企业,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从来去匆匆的黄姜产业,不难反映出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三四月份,正是黄姜加工旺季。但日前记者随“三秦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汉中、安康、商州三地采访时发现,半数以上的黄姜加工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已经生长了两三年、应
该采挖的黄姜,由于市场价格太低,依然占据着陕南稀缺的耕地。陕南黄姜产业的这个春天,确实有些“春寒料峭”。
与黄姜的“春寒”相关联的是黄姜价格一路下跌,从昔日的每公斤3.6元跌至不足0.2元,每吨皂素从50多万元跌到15万元。其间只有短短五六年时间。
盲目扩大规模,导致种植户血本无归汉滨区是安康市黄姜主产县区之一,东峰村是恒口镇黄姜种植示范村。2003年,恒口镇一家黄姜加工企业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为村上提供黄姜种源,并口头允诺,两年后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将所产黄姜保本收购。
受当时市场高价的诱惑,并在政府的号召下,村支书刘志建以每年每亩地210元的地价,包地种了10亩黄姜。种植黄姜,至少两年才能采挖,于是刘志建和种黄姜的村民们刚好赶上黄姜大跌价。当时企业的口头承诺,自然都不算数了。虽然也有企业上门收购,但每公斤只出0.2元。就这价,有时还不给现钱,打白条。
刘志建说,种黄姜,每亩下种350公斤左右,亩产2000多公斤。不包括包地的费用,种1亩黄姜,光种子和肥料的投入就1200多元。两年采挖,每公斤黄姜至少卖1.6元才能保住本。
黄姜被誉为“药用黄金”,其根状茎中含有丰富的皂素,可用来生产激素类药物。前几年,由于野生黄姜资源被采挖几近枯竭,导致皂素因原料缺乏价格不断攀升,由1994年的每吨28万元,数年间涨至55万元。黄姜随之进入炒种阶段,每公斤最高卖价3.6元。2000年前后,靠卖种子,部分种植户亩纯收入万元以上。
我省两江(汉江、丹江)流域是黄姜最佳适生区。在当地政府倡导和暴利诱导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这一区域的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始大规模种植黄姜。
在发展的鼎盛阶段,陕南黄姜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1998年以前,安康市只有五六万亩黄姜,三四年之后,就迅速飙升到60万亩。仅旬阳县就种植20万亩,农民人均半亩。全县28个乡镇中,18个乡镇的种植面积在5000亩以上,出现了不少无粮村。
安康市经贸委副主任陈孝群告诉记者,我国年需皂素约3000吨,其中出口约1000吨。按亩产黄姜3000公斤计算,1万亩黄姜即可生产皂素100吨,年需黄姜基地30万亩就行了。考虑到黄姜生产周期为两至三年,种植六七十万亩也已足矣。但是仅我省和湖北、河南三省就种植了200多万亩,导致黄姜原料严重过剩。因此从2004年初开始,黄姜价格急转直下。
治污问题没有解决,一个企业就可以污染一条河流记者在陕南暗访的半个月时间里,所遇到的开工的黄姜加工企业,鲜见能够达标排放者。这些企业如同前几年渭河两岸的小造纸企业一样,水污染触目惊心,有时一个企业就能污染一条河流。
石泉县池河皂素厂年产皂素40吨,2001年建成投产。厂子围墙外,走下数十米高的山坡,就是池河。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坡体上废水流经之处,呈褐红色,泛着油花,草木皆枯,土缝中还冒着白沫,好像流脓的疮。附近的村民说,开工的时候,白天,工人把废水蓄在污水池里,等到凌晨天快亮的时候,再偷偷排进池河,大水一冲,半个小时后就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了。
今年初,商南县秦东集团生化公司在试生产时将污水排到试马河,现在,流量不大的试马河依然有很长一段是褐红色的。汉阴浩鑫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污水未经处理全部排到月河,不到一年时间,紧邻企业的城关镇中堰村的井水就吃不成了。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几乎生活在每个这样企业周围的群众,都曾经经受过或正在经受着这样苦不堪言的经历。去年底,安康市曾开展水污染专项整治,月河由于皂素企业等工业水污染严重而被列为治理重点。
据了解,每生产1吨皂素,大约需要8—10吨黄姜水解物、3吨盐酸以及一些高标号汽油。生产水解物时排出的废水,主要污染指标COD(化学需氧量)在25000—35000之间,BOD(生化需氧量)在12000—16800之间,PH值为2—3(强酸性)。而按照一级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其COD不得超过100,BOD不得超过30,PH应该在6—9之间。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要达标排放,每吨污水的处理费用最少2元以上。每生产1吨皂素,仅污水处理费一项,就在万元左右。就目前黄姜和皂素的市场价格而言,每吨皂素盈利只有1万多元。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企业能否达标排放,可想而知。
龙头企业没有做大,产业没有形成,黄姜种植县“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地政府最初号召农民种植黄姜、引进黄姜加工企业的目的,是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做大黄姜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事与愿违。
将黄姜确定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并成为龙头产业的旬阳县,有11家黄姜加工企业。2003年,这些企业共上缴地税110万元。现在,所有企业均不能满负荷生产。前几年少数黄姜种植户炒种暴利了一把以后,紧接着大量的种植户血本无归,再接下来黄姜种植面积迅速“缩水”,今年黄姜种植面积已由以前的20万亩缩减到10万亩。
商南县秦东集团生化公司副总经理方义林说,黄姜种植、加工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全国年生产能力100吨以上的皂素生产企业只有10多家,但污染严重、生产黄姜水解物的简单加工企业有几百家,光安康市就有30多家。简单、低级的加工企业,并不能对产业发展起到多大的带动作用。种植户现在赔本了,不种了,黄姜两到三年一个生产周期,到2007年、2008年,黄姜原料又将面临匮乏。
据了解,黄姜除含皂素外,还含有45—50%的淀粉,可用来生产酒精、葡萄糖;含有40—45%的纤维素;皂素废液中还可提取农用核酸。但是我省的黄姜加工企业,除一两家正在尝试更高层次的黄姜深加工外,其余只能提取皂素,剩下的部分就全部随污水排放了,不仅污染了环境,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陕南是我国的“中药材之乡”。加快发展陕南中草药产业,使之与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陕北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共同构成我省的三大区域特色经济,关系到陕南未来经济走向和区域经济发展。早在2003年,省上就专门成立了陕南现代中药材基地领导小组,并由省政府每年拿出专款,支持基地建设。在全省四大基地中,陕南中药材基地是惟一设立专项资金的基地,足见省政府的重视程度。
中草药产业要成为陕南的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黄姜产业来说,应当统筹兼顾,尽快走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发展模式。
(信息来源:陕西地方商务之窗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