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机构缺失十几年后成立 能源管理将现新局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 07:42 人民网-市场报 | ||||||||
本报记者 杨曼 张晶晶 能源新机构浮出水面 就在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即将成立的消息公布的同一天,国家发改委发出了从5月起电力价格上涨的信号。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预计今年我国电力供需整体依然偏紧,最大
两个关于能源的信息同时发出,让人不禁猜测这个新机构即将承担的职能。记者电话采访了发改委下属的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的负责人,他表示,此类问题现在十分敏感,“能源办”的职能也要等到正式公布后才知道,目前各种猜测没有依据。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吴胜和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办的成立是能源管理体制的一次变革,对能源的统一协调与管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将改变目前能源多头管理的现状。 统帅角色缺失已久 目前,我国统领能源领域的专门机构已经缺失十几年之久。1988年成立的能源部曾短暂充当过这一角色。当时,我国把能源领域的相关企业捆绑在一起成立了能源部。而这个政企合一的部门只短暂存在了4年。 能源部撤销后,组建了煤炭部、电力部;1998年撤销了煤炭部、电力部,组建了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石油化学工业局;2001年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石油化学工业局撤销。2003年初,与能源管理事务有关的部委有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几大部委,国家电力公司、中国核电集团公司、中国神华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国家级能源公司执行着部分行业管理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府管理职能。 经济学者认为,1998年至2003年期间的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不是强化了我国能源的宏观管理,而是弱化了。2003年以前,我国能源宏观管理机构分散,缺乏权威的、国家级的、统一协调的能源管理机构。这种现象在2003年机构改革后有所改善。虽然近几年我国分别进行了煤炭、石油、电力产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但这些改革是缺乏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整体设计的,因而是分散的、表面的、局部的和零碎的。目前我国的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微观的国有企业改革层面上,还没有触及到宏观的高层次的能源管理体制问题的要害。 危机根源是缺乏管理 在我国,能源点分布不平均,主要的能源点分布在西部,大量的需求地域却在东部。这就在客观上需要一个比较高的能源部门,通盘考虑中国的能源规划和计划,而且这个部门需要足够的能力和时间,也需要足够的财力和人力。 目前,我国的能源管理一直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由于缺乏国家能源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与整合,能源产业内部存在垄断与竞争的矛盾,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跨行业兼并重组困难重重,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难以提高。 除了多头管理的问题,高能耗也是我国能源消费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障碍。国务院曾发布命令号召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目前我国每生产1000美元的GDP大概需要花费740千克左右当量油,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要实施能源的节约、实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一个综合部门来统领。 国家加强能源领域的统一规划已经迫在眉睫,此次成立的能源办应该说是一个高级机构,是否实行集中管理还是一个疑问,要等待其职能公布后才能下结论。但可以期待的是,这个缺失了十几年的能源专门机构的成立,将会开启中国能源管理的新局面。 《市场报》 (2005年05月10日 第一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