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凯 发自上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1200多年前,诗人杜甫的理想,如今被一帮享受着电脑和互联网带来的快捷生活方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孩子憧憬着。
他们的项目叫“上海家圆”。一个“圆”字泄露了他们的秘密和窘境———他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城市住房。如今,这个项目已经聚拢了18名核心成员(股东)和3200多名注册会员(志愿者)。这个项目,希望能为其中约500人建造一套以合理价格购买的住房。
朱剑是南通人,女友是河南洛阳人。他们一同前来上海,本来打算今年结婚,但住房和“家圆”项目的开展,“看来这要拖一段时间了”。
与28岁的朱剑一样,“家圆”18名股东都拥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住房。他们渴望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
高房价,让太多的人承受不起。老家山东的董先生就是其中一个。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毕业后,他先在银行工作,如今去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清算会计部。“大学开始到上海,已经将近7年。但买不起房子。上海的房价一直在高位运行。要工作十几年才能买到一套70平米的房子。”他说。他的同班同学,尽管也有月入1万元以上者,但至今无一人买房。
与董相比,李昀宏似乎更有戏剧性。2000年,他离开甘肃一家证券公司来上海工作,一直住在朋友的一个房子里。当时,太太在读书,就把买房的事情拖了下来;现在自己又在复旦大学念MBA。“当时没有住房压力,就没买。现在想买了,但房价太高。不是买不起,而是觉得不合理。”他说。
郭宇新就属于因房价太高无力买房的人之一。这也是他选择组织合作建房项目的原因。“与其背负20年到30年的房贷负担,半辈子光阴为房所累,不如给自己一个机会搏一把。”他说。
“我朴素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套住房,和父母住在一起,并希望能把‘家圆’这个大家搞好。”X小姐说。
李昀宏告诉记者,当他2月份从报纸和网络上看到“家圆”项目的消息时,决定加入进来,原因是“我对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理念比较欣赏”。
站在宜山路515号环线广场1号楼11G房间“家圆”花3000元/月临时租的办公室里,记者被一种情绪感动着。十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讨论着,丝毫不觉得疲倦。晚饭到了,他们中有人下去买了一些包子和豆浆上来,大家一手拿着包子,还一边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5月09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