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宝沉浮》 后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 21:29 新浪财经 | ||||||||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82628888 转5592联系,欢迎赐稿与合作。 笔者与健力宝的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几年前参加工作并有能力消费健力宝这种“高档”饮料的时候,尽管当时收入不高,还是成为了它的忠实消费者。当
2003年5月的某一天,正当笔者把自己的管理咨询领域从战略扩展到企业文化模块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经由丁秀洪牵线,在2003年6月19日正式为健力宝的一员,负责健力宝企业文化建设。 初进健力宝,我给自己定下了“一年为限”的规定,也就是最多在健力宝呆上一年,待其企业文化建设走上正轨,然后“告退”。作为一名管理顾问,不可能在一个企业耗上太长的全职时间。一年时间过去了,2004年的7月,张海决定推进健力宝集团的战略发展规划工作,这一项工作落在了笔者头上,由此担任了战略规划小组的常务副组长,不经意间又回到原来的工作领域——战略规划。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健力宝的战略规划小组组建好并要进入正式工作状态的时候,一场风暴却在内部最高层上演。战略规划项目被迫终止。接下来所面对的是内部剧烈动荡的局面,虽然这对企业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不过从内心而言,这样的动荡在管理顾问的眼中却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因此虽然在虚耗时间,却也“乐于”静观其变。于是,既定的健力宝 “职业生涯”被整整推迟了半年,直到2004年12月20日由三水区政府派出的复产领导小组宣布30名高层管理人员下课为止。 我本无意去写一本关于健力宝的书,最多只是想把它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的,以备日后用于管理咨询和培训。因为健力宝20年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企业管理全案,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治理结构、战略管理、品牌与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企业文化、资本等等。像健力宝这样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问题丛生却能够存活20年不倒的企业在中国绝无仅有。健力宝后来的变化让笔者萌生了把所看到的,所研究的成果写出来的强烈愿望。从2004年8月24日开始到2005年2月初,关于健力宝的种种新闻源源不断。其中有的是事实,有的接近事实,还有的则纯属猜测臆想。作为内部专业人士,笔者非常关心对健力宝的每一条报道,同时也感到这些报道并未真正触及健力宝变化的深层根源。凡果皆有因。我决定要把健力宝的变化给写出来。走过20年的风雨历程,健力宝为什么会到今天这种地步?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揭示其中的深层原因。 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出于工作的需要与个人兴趣,我曾经仔细研究健力宝的发展历史,一方面感叹健力宝这个品牌的伟大,也被李经纬早期的开拓精神所深深感动。另一方面又感慨于李经纬后来虽然已经意识到健力宝问题所在,但却由于缺乏全新的战略性经营思维指导,所有改革决策都陷入到旧有的框框中不能自拔。拯救健力宝的种种努力也最终归于失败。以笔者的研究,老实说,即使没有后来的股权纷争,凭李经纬等人当时的思维也难以重新把健力宝带入一个新高点。张海作为一个新进入者,他原本有希望把健力宝推向新的辉煌的。张海也为自己提出了非常远大的目标,例如“打造卓越的健康产业王国”、“让世界尝尝中国的味道”等。然而,他失败了。张海的失败不是因为资本,是因为他的浮躁,因为他的实业管理功力火候尚缺。在健力宝根基还未稳的时候,他那资本的大手却开始发痒。张海知道一辆宝马车需要卖百万箱饮料才能赚得回来,但是在诸多的开支上却仍然是“大撒把”,一切以豪华开路,豪华的汽车,豪华的办公室,豪华球队……搞实业是需要战略思维的精细活,健力宝的饮料产业竞争战略在哪里?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体系搭建好了吗?锱珠必较的成本控制做到了吗?这些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基本面,张海在健力宝的所作所为在这些问题上都作了否定的回答。 市场的大潮中,能够走过20年的企业不多,健力宝是其中之一。就在健力宝迎来2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却发生如此大的变故,实在是有点戏剧化的味道,令人感叹不已。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就象大海中的千帆百舸,谁能够审时度势,谁就能够够劈波斩浪,成为经济大潮中的胜利者。健力宝经历了辉煌,也经历挫折,它是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认真研究健力宝的历史,研究它的成功与失败,一定能够为还在拼搏中的企业提供极具价值的借鉴。 写一本这样的书不是一件容易的活。打定主意后,2004年11月我开始着手本书框架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我力邀《21世纪经济报道》的资深财经记者丁秀洪先生参加本书的撰写。丁秀洪是国内极少数长期追踪健力宝的记者之一。丁秀洪与包括张海在内的健力宝诸多高层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他与张海曾经多次深谈到凌晨三四点甚至彻夜长谈。2002年,他曾经历时近一个月调查张海系的来龙去脉,第一个全面深入地报道了张海的资本之路。因此我认为与丁秀洪先生合作这一本书是一个极好的组合。2004年11月22日,我作为专家应邀参加北京首届中国企业文化论坛,顺道拜访了企业管理出版社的郭学军、吴太刚等诸位老师,写作计划得到了他们的大力肯定,于是回来即投入健力宝书稿的紧张写作中。而在12月20日正式离开健力宝后的3个月里,谢绝了一些企业的邀请,足不出户,唯一的工作就是剖析健力宝。十几年的企业管理与咨询经验,以及在健力宝以一个管理顾问的身份开展工作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支持,让我能够在3个月的时间里与丁秀洪先生共同完成这本书的初稿。 本书其实不是一本关于健力宝的发展传记,而是对健力宝20年经营管理历程的剖析。选择这一角度的原因是健力宝20年的经营管理有太多让人感怀的东西,成功与失败聚于一身,假如仅仅是像写报告文学一般把健力宝20年的荣辱进行一番精彩的文字描绘,其典型意义显然将失去。我的愿望绝不在于写一部关于健力宝的报告文学,我希望本书能够给任何一个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无论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以启发。当然,我更希望健力宝的经营者能够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具体的启发,对健力宝未来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健力宝20年的经营历程在管理上具有成功与失败的双重典型意义,这些经验教训对前进中的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都是极好的借鉴。限于本书体裁因素,笔者很多管理方面的成果不能在书中完整展现。因此,作为一名管理顾问,笔者也将健力宝过去的得与失进一步总结成资本与公司治理、战略、系统运营能力打造(系统执行力模型)、营销规划、企业文化、产业演变与管理者的角色以及中国饮料企业的战略焦点等不同模块的课程供有需要的企业或组织/个人借鉴。 本书的顺利完成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笔者先后采访了数十名健力宝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基层营销人员。他们部分已经离去,部分还坚持留在健力宝。但不管现在的状态如何,他们都对健力宝充满了挚爱。在写作过程中,我也不断地与《企业管理》杂志编辑部的郭学军、企业管理出版社的丁锋两位老师就书稿中的一些写作思路乃至具体细节进行深入的交流。跟他们的交流时常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要特别感谢郭学军先生,是他大力地支持我站在中国企业20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写健力宝,而不是努力地挖健力宝还不为人所知的“猛料”,他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的努力。在此,向提供过帮助的诸多同事、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我同所有真正关心健力宝的人一样,衷心祝愿健力宝能够早日走向新的辉煌! 林佑刚 2005年4月15日于广州 林佑刚—— 工商管理硕士,资深管理专家,美的管理机制研究专家,高级咨询顾问 2004年北京首届中国企业文化论坛主讲嘉宾之一 2003年6月,以顾问身份入职健力宝为其提供企业文化与管理顾问服务,时间达一年半之久,深入研究健力宝20年的成功与失败。其间对健力宝的管理进行了系统诊断,形成《健力宝管理系统与企业文化诊断报告》、《健力宝企业文化纲领》、《健力宝创新体系建设报告》、《健力宝营销模式方案》等大量成果。 适应中国本土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与潜心研究,以提升企业终极核心竞争力——内部管理力为出发点,以产业竞争为基本视角,创建全息关键®“战略-能力-企业文化”三轴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系统优化®模式、高绩效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公开发表的管理文章多篇,已出版国内第一部战略规划实战书籍《发现目标——企业战略规划全程操作实务》 现为上海影响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影响力教育训练集团合伙人讲师、内训与咨询事业部管理与领导力专业委员会领衔专家 丁秀洪—— 资深财经记者,现为国内主流财经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IT版块负责人。 多年一线财经记者经历,报道领域涉及金融、证券、IT及其他传统行业。 从2002年起,数次通宵达旦与张海面对面的深度采访、沟通,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曾历时一个月深入调查张海和凯地系,写出长达10个版深度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