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最新生存状态报告解读
最近一项在3000家浙江民营企业中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以富有活力著称的浙江民企,近年来在规模扩张、品牌创建、技术创新等方面均取得可喜进展,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成长难题。他们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依旧“低小散”,也不像人们想象中的迅速变身、实现了新飞跃———这是浙江民营经济研究院最近对3000家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后的基本判断。这项调
查涉及全省11市,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进展、问题和未来方向三大类的40多个项目。
产业升级难掩低价竞争惰性
偏爱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半数选择低价为其竞争优势
一个售价70美元的国产MP3,付给国外的专利等费用约为40美元左右,留给企业自己的利润空间大约只有一二美元。类似的情形在浙江民营企业中屡见不鲜。从几毛钱的袜子到几块钱的领带、衣服,只要还有一点利润空间就可以使更多的机器开动起来。控制成本的优秀本领,使浙江民企的产品大行其道,但也促成了他们的“惰性”———习惯于向下压缩成本而不是向上通过增加附加值获取利润。价格优势仍然是浙江民企最主要的优势,约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选择低价为其竞争优势。但也有47.5%的企业分别选择了品牌,还有44.4%的企业选择了技术与人才。这表明民营企业的粗放型理念开始转变,希望依靠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促进产品升级。在最近三年中,浙江民企对研发和技改投入的力度明显加大。调查显示,有45%以上的企业已对其主要设备进行了更新。而且在实现未来进一步发展中,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普遍认同,有43%的被调查企业将此作为首选措施。如果说以上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升级的迫切愿望,那么他们实际的举动就和他们表现出来的愿望相差甚远。调查显示,有超过12%的企业用的是6年前更新的设备,而且还有13.3%的企业的主要设备没有更新过。从总量上看,只有不到1/3的企业拥有国际90年代后期先进水平设备。据统计,去年浙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还不到0.3%。哪一面才更真实呢。低技术行业规模产生的丰厚利润虽然短暂,但在民营企业那里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这一点同样也可以从浙江民企偏爱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得到印证。浙江民企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接近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而且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占比达6成以上。葛立成认为,行业属性如此鲜明,与浙江民企从事的制造业门槛相对较低有很大关系。今年初,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正泰集团携手著名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通用电气组建合资公司,为的是追求产品升级、远离同质竞争。但是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仍然沉醉于对低技术行业获利方式的迷恋,即便是引进技术或设备,也缺少对消化和吸收的足够重视,陷入引进———不消化———再引进的低技术生存方式。越来越多的低技术行业已经面临无利可图之境。然而面对技术升级推进的产业升级,民企还需要一个新的适应阶段,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善捕商机不失“游击战”惯性
多元化势头更加强劲
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是向外投资最集中领域
对于商机的把握、捕捉,浙江的民营企业一向被认为是最出色的一族。从最早进入西部开发、最快响应东北振兴,到远渡重洋占领资源、开拓市场,浙江民企的敏锐眼光制造了一轮又一轮市场机遇。从早期的专业市场遍地复制,到近几年的造车、造飞机、承包煤矿、开发新能源……浙江民企的一举一动都会造成特殊的新闻效应。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在浙江籍和新行业的元素组合下就可能一夜成名。善捕商机本身,是对市场竞争的适应。从低利润、进入者较多的行业进入高利润、进入者较少的行业,给许多企业创造了迅速成长的机会。然而它所代表的随时游走于更高利润行业的心态,也意味着使支撑企业的主要产业失去了向上攀登的过程。这份调查报告给出的企业扩张方式中,有52.6%的企业选择了走专业化道路,有42.3%的企业选择了相关多元化的发展,与全国相比,浙江选择相关多元化的民企比例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约25%),多元化的势头更加强劲。葛立成认为,也许不同的企业对于多元化的标准存在差异,但调查所反映的多元化趋势与浙江民营企业的现实状况是基本吻合的。如果把近几年作为一个特定时期,那么浙江民企的多元化之路中不少就涉及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前不久浙江省银监局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是浙江资本向外投资中最多的领域。而实际上许多制造业企业正是借涌向房地产之机迈出了多元化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在永康金融机构开户的工业制造及关联企业中投资房地产的有105家,其中投资异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企业有52家,开发项目60个,项目投资总额约27亿元,涉及上海、江苏、江西等10多个省市。一位永康企业主曾经向记者抱怨,“10年制造业不如一年房地产”。许多喜获房地产高额利润的企业,刹那间对于埋头苦干、永远为技术与市场犯愁的制造业失去了兴趣。把资本投向增长更快的领域,完全是自主的企业行为。但是,当如此多的企业做出了通过控制土地要素获取利润的房地产行业,就多少显得有些失常。且不说省内几乎每个县域内都有转行而来的房地产企业,曾经以办市场闻名的浙江企业转眼之间在全国各地组建了另一支房地产大军。在西部、在东北,记者接触到的许多浙江民企,都从事着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尽管进入者越来越多,但房地产业仍然保有高额利润。有一种分析认为,更多的进入者加剧了房地产业资源供给的紧张,大量资金涌入后价格反而上升,这样新来者仍然可以轻易获得利润。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曾经这样评述他的多元化理念。他认为,房地产业对华立的重要意义在于创造现金流,支持其主业的发展。但许多民营企业的状况却显示他们已走向了不归之路:曾经是主业的制造业停滞不前。德力西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中,其主业的地位也已渐渐后移。人们为制造业今后的升级担忧。“多元化带来的问题是多个方面的”,浙江民营经济研究院的专家指出,许多民营企业还没有处理多元化的能力。他在接受一些民营企业咨询时发现,一个集团公司下面设了几个不同行业的子公司,每个子公司下面又派生出不同的孙子公司,企业组织架构混乱,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几乎搅成一锅粥。这样的多元化是非常危险的。
“公司制”热隐藏“草根性”
公司制已成为主要组织形式
民企的股权结构趋于单一
奖车、奖房是常被利用的激励机制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有两组数据颇值玩味。一是3/4以上的民企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较前几年有大幅上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设置率也有较高的水平,并且运行基本正常。这说明公司制已成为浙江民企的主要组织形式。另一组数据却显示,这些民企的股权结构趋于单一。按股东属性划分,自然人股东占绝大多数(86.6%);按股东持股比例划分,第一大股东平均占有68.9%的股份。这种单一的股权结构下,资本、投资收益与风险均高度集中。与此相应的是,法人治理结构中也显示出家庭控制或家族集聚的特征。如85.1%的总经理为创业者本人。很显然,企业主在治理结构中的支配地位,使得公司制这种现代法人制度的优势形同虚设,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仍然高度集中。毫无疑问,在这样的企业中,血缘关系依然强于契约关系而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在血缘影响力下的企业制度设计,也许有较高的决策效率,但是对于上亿元、数十亿元的企业来说,这种人治色彩浓厚的制度暴露出更多的弊端。因为创业者个人的才能毕竟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擅长任何一个新领域,纠错机制也更不可能形成。奖车、奖房,这种浙江民企常常利用的激励机制,也和这种治理结构有某种关联。这份调查显示,在体现长期激励机制的股权奖励和期权奖励的比例上,浙江民企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中高层管理人员最常用的是现金奖励,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些专家眼中,制度创新是浙江民企新飞跃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不要让制度锁定在低效率的制度中,惟有突破现有制度创新的惰性。(转自《浙江日报》)
[编后]
无论褒贬,浙江的民营企业仍然在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进。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命运可以被某一种标准模式所主宰———最完美的模式也可能让一个企业夭折。浙江民企的迅速崛起印证了企业的自主选择是最通行的市场法则,不要轻易用书本替企业做出决定。作为政府部门,则要在加快政府管理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使其成为民营企业新的活力之源。对于民营经济同样发达的广东,这篇报告也许可以为政府、企业提供一些启示。(日京/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