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权威报告) 中国经济景气周期年底前出现回升拐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 09:36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在新一轮扩张期中,现在是第一波景气周期与第二波景气周期的过渡阶段。第二波景气增长的回升拐点将在今年年底前出现,而四大产业群将呈梯次轮动的回升格局。

  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依然强劲,这是因为消费结构从吃穿向住行的升级,在中国才刚刚启动。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已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此外,全球产业
转移和中国制造业基地的快速发展也将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除了中长期力量外,以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为代表的三驾马车,将是第二波经济景气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增长的回落将对国内市场产生较大压力。

  在新一波景气周期中,我国经济将表现出新的变化格局。因此应该避免对经济走势做简单的升降判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要重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变化。

  经济增长的实际轨迹是背景和特征各不相同的经济周期叠加作用的结果。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将受三个层次经济周期规律的共同作用:第一,2001年后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核心展开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长周期);第二,由中短期市场需求波动导致的经济景气周期(贸易周期、投资周期、中周期);第三,宏观政策和短期冲击性因素导致的波动周期(短周期)。

  经济中长期增长驱动力量依然强劲

  2001年前后,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同过去20年相比,掀起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力量--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加快、全球产业转移和投资加速--具有更好的市场化特征,也更为有力和持续。即使经历了非典、国际油价冲击和宏观调控,依然保持着良好状态。

  首先,消费结构从吃穿向住行的升级在中国才刚刚启动。

  比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历史进程,同时考虑到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等客观因素,这一阶段将在中国延续更长的时间,我们认为应不低于30年。这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最基础的力量之一。预计未来20年,居民收入增长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将带动GDP年均增长3-3.5个百分点(假定城市化水平保持过去十年的增长速度,按照GDP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约7.2%,另外,假定居民消费率保持过去6年形成的稳定增长趋势,则居民消费增长将在未来20年中贡献大约3.5%左右的GDP增长速度)。

  其次,城市化进程难以改变。

  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化加速进程,已延续了近8年。受巨大的增长惯性驱使,这种态势在短期内是其他因素难以明显改变的(见图4)。与此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与解决三农问题一起,在新一轮政府执政期间得到了充分重视。可以预见,这一进程将继续推进,并通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出更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等等方面,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第三,全球产业转移和中国制造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将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这一态势在过去几年已初露端倪。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占到全部出口总额的60%以上。与此同时,在中国大市场和经济繁荣的吸引下,来华投资的FDI增势不减,一些新的领域如汽车、钢铁等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不仅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而且开始形成新的出口潜力。我们相信,这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力量。

  毫无疑问,以上三方面力量都具有明显的中长期特征和巨大的推进惯性。除非发生重大的战略调整或巨大的冲击性事件,否则,其推进进程不会改变,并将继续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三股相互关联的增长驱动力量的增长轨迹,将共同构成未来经济景气周期波动的基准线,也是目前经济回落态势逐步趋稳回升的支撑线。

  三驾马车蓄势再起,景气周期有望回升

  除了对驱动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力量的信心外,以三驾马车为主体的中短期增长力量也在重新积蓄力量。

  第一,消费需求阶段性间歇调整将在2005年内完成。

  经过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消费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出现间歇性回落。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2005年的回落在相当程度上是2004年上半年增长基数过高,而被一定程度低估的结果,真实增长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第二,驱动消费需求增长的根本力量在于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和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乐观程度。2005年,居民收入增长动力依然较强,公务员加薪、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各种鼓励消费政策的逐步出台和完善,以及就业压力有所缓解等等,都将不同程度地支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预计,2005年上半年,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将在2004年下半年以来的水平上趋稳回落,2005年下半年或接近年底,消费需求增长有可能触底回升,形成新一波消费高潮。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增长,在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将发挥稳定器的作用。

  模型分析显示,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低于2004年的名义增长水平18%,实际增长率将达到11.5%。总体增长态势可能在2005年下半年的第四季度出现转折(见图5)。

  第二,投资增长依然强劲。

  在稳健的宏观政策调控下,投资增长速度将持续回落,并有望实现软着陆。但不能低估投资增长的潜力。第一,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加快,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等措施使2005年投资增长的总体环境趋于宽松;第二,2004年建设进程受到影响的很多项目,已先后进入恢复性增长状态,投资增速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回落态势已逐步形成回稳调整的内在要求,这种迹象在2004年年底已有所表现;第三,由于以煤电油运等领域的短缺局面未明显缓解,原有能力的扩容多数已达到极限状态,为保证供给,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投资保护措施,一些重大项目如陕京二线输气管道、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大型煤炭基地等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开工项目在不断增加;最后,十一五规划将在2005年先后出台,部分重点工程有可能提前启动,并加速推进,推动新一轮投资高潮的到来。如近期,1000亿元的电网改造、1000亿元的铁路建设和改造投资项目已经启动,等等。

  从国债投资看,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比2004年减少了300亿元,但如果考虑上年结余项目的投资等因素,实际规模变化幅度并不大。与此同时,国家已经明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卫生建设、大型生态过程和大型公共设施工厂,以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方向,其中农村、铁路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将明显加大。这些都将进一步促使投资增长速度保持较高的水平。

  不过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由于2004年投资增长基数较高,2005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投资同比增长速度会比较低,但同样的原因将使下半年的投资增长出现较高的同比增速。我们预计,2005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名义增长率将达到25%,实际增长率将达到15%以上。作为中央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之一,投资增长率的回落将可能一定程度地促使短期宏观政策向适度宽松方向的调整。

  第三,进出口增长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从进口角度看,2004年下半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投资增长降低,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能源原材料和机电产品进口同步下降。2005年,这种增速下降趋势还将延续,并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特征。预计2005年进口总额将达到7505亿美元,同比增长30%左右。其月度增长态势与国内工业生产和投资的增长趋势有一定的同步性。相比而言,出口增长将出现一定程度回落(见图6)。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会直接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2004年年中,全球经济在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点后开始明显放慢,预计2005年将比2004年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中国出口商品的重要对象国如美国、日本和欧盟等都不同程度地调低了增长预期。考虑到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等因素,中国出口产品的增长空间明显受制(根据IMF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将由2004年的5%回落到4.3%,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从4.3%回落到3.5%,日本将从4.4%回落到2.3%。受此影响,世界贸易增长会出现明显回落,预计将从2004年的7.6%回落到2005年的5.6%,从而对我国的出口增长产生较大的压力)。

  其次是汇率因素的影响。过去几年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美元相对于欧元和日元的贬值,使得与美元币值挂钩的人民币汇率水平被动贬值,促进了出口增长。2005年,随着美国宏观政策的逐步调整,美元汇率的持续贬值态势已出现回稳迹象,与此同时,人民币自身的升值压力在不断增大,从而在内外两个方面弱化了人民币币值低估对出口的刺激作用。而随着中央和地方企业所得税分配方案的调整,地方出口的积极性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调整趋势也将进一步弱化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最后,经过近三年的高增长尤其是2004年的爆发式增长阶段后,出口增长的基数已被抬到很高的水平,无形中也加大了2005年出口增速回落的可能。我们预计,2005年出口增长将逐步回落到30%左右的增长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年初出口增长的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春节因素导致的上年比较基数较低的原因,并非真实的高增长。

  在此,我们应警惕出口增长回落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对出口增长依赖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幅度可能会高于其他地区(据统计,2003年,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出口依存度分别高达93%、64%、39%和37%。);另外,出口增长方面将对国内市场产生较大压力,市场竞争将再次加剧,导致价格水平尤其是工业制成品价格降低,企业利润增长受制,如果同时考虑到在部分领域过去几年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甚至可能使总体经济形势出现通缩压力。






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