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装企业应努力实现品牌的多层次化和个性化、销售的国际化和专业化、产业中心的功能化和虚拟化,从而提升企业参与全球服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层次
【本报上海讯】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上,中国服装业如何把握“后配额时代”发展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成为热点话题。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表示,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是中国服装企业走向世界的基础,而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是
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
他认为,服装产业集群建设需具备五个要素:一是区域内有1—2个主打产品,有良好的产业链;二是有品牌聚集;三是具有时尚、文化的特征;四是要有媒体的参与,扩大影响;五是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针对目前中国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及品牌营销能力普遍缺乏,尽管在中低档服装市场具有相当的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但不少国内服装生产企业满足于贴牌加工,忽视对自有品牌的塑造和培育,同时也缺少专业的品牌设计与营销人才的状况,蒋衡杰强调,大力打造品牌是“后配额时代”的有力保障。同时,还要发掘、培育不同消费群体对服装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健全多层次的服装消费市场结构,才是“后配额时代”中国服装产业坚实可靠的出路。
论坛上,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从服装企业经营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服装企业要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强与国际服装领域的合作,促进中国服装业在质量、管理、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促进中国服装企业走品牌多元化、经营国际化之路。因此企业必须统筹规划,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健全消费市场,选择接近“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运作模式,这样中国的服装业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中国服装服饰专家委员会主任、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张渭源认为,进入“后配额时代”,我国服装企业应努力实现品牌的多层次化和个性化、销售的国际化和专业化、产业中心的功能化和虚拟化,从而提升企业参与全球服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层次。
高级服装设计师、巴黎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院终身教授熊有雯强调,品牌产品必须要有品牌文化。她说,设计师推出自己的作品时,必须把自身品牌的特色不断渗入多变的国际流行趋势中,让消费者在变化中找到品牌永恒的话题,练就真正的大师与名牌。(胡惠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