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苦学改变命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 09:24 中国经济时报

  实习生 段卉

  行知实验学校《行知学生行为歌》:我是行知生,杲杲旭日升。昂首立天地,忠厚为根本,心中有理想,心中方向明,何惧城乡别,苦学改命运……

  读书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那时台海直飞了,都说时间多么宝贵。我就想,我爸爸是个商人,每天非常忙,如果他耽误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赔本;我又想到如果医生耽误一分钟的时间,病人有可能死掉;这说明时间非常珍贵;但是,另一方面呢,时间又是一把可怕的梳子,梳子梳掉了头发,时间也像梳子一样,慢慢把人的头发梳掉了,梳白了。”

  行知实验学校龚村小学五年级的小姑娘汪勤勤(化名),坐在略显破旧的校长办公室里,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她一篇诗歌的创作过程。她的诗歌《时间》获得了一个刊物诗歌比赛的三等奖。她另外还发表了几篇文章在小学生刊物上。“我看到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的都是和我同龄、同年级的学生,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这是汪勤勤积极投稿的简单理由。

  汪勤勤现在就读的学校原来叫行知打工子弟小学,2003年学校取得了教委的审批手续,更名为行知实验学校。这是一所专门接收外地来京的孩子就读的民办学校,学生中96%来自农民工子女,普遍来自低收入家庭。现在在校生3000多人,其中小学生2000多人,初中生1000人。

  据这所学校的创始人李素梅老师介绍,她原来是河南息县的民办教师。1994年离开老家到北京来谋生,兄弟姐妹几个都在北京打工。当时几个亲戚的孩子没法念书,她就在一个亲戚的房子里教孩子读书,共有9个孩子。后来孩子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在办学的十一年中,她遭遇的困难实在太多了:是个人教几个年级,厕所自己搭,用水自己用三轮车拉,买教具用品一毛一毛地讲价。在行知实验学校的一份资料上,有一张“十年漂泊图”,显示这所学校搬迁过八次。

  李素梅说上学对于一个孩子太重要了,她有切身体会:“我生在农村,12岁才经过争取上了学,不上学我不会有今天。我亲戚的那些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能上学,我觉得很痛苦。我不能看着他们不读书。我最初教了9个孩子。他们让我太感动了,我教他们认字,一节课,教了一黑板,他们还要求我再教,要求我留作业,要求我考试。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当初的那9个孩子,有的已经回到老家上高中了”。

  无法回避的城乡差别

  在汪勤勤的教室里,贴着《行知学生行为歌》,“我是行知生,杲杲旭日升……心中有理想,心中方向明,何惧城乡别,苦学改命运……”

  城乡差别,是师生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李素梅说,“现在学校最缺的就是能给孩子做心理教育的老师。小学五六年级以上的孩子开始懂事了,尤其是初中部的孩子有自卑心理。我们只能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学会自立自强”。

  李说,现在外来工的孩子也可以到北京市公立小学上学,学费和这个学校的收费差别不大,一个学期可能多200元。学费不是最大的问题,而外地孩子的生活方式、成长背景和教育背景都和北京孩子有相当大的差别,很难融到北京的环境中。

  海淀区教委今年发给北京本地的孩子一人一本《新童谣》,行知实验学校的孩子也有。海淀区少工委还组织了北京学生和行知实验学校学生“手拉手”的活动。2004年,北京18个区县在顺义举办“六一”活动,行知实验学校是惟一一所代表海淀区参加活动的学校。可是频繁的交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北京户口带来的教育条件和升学机会的巨大差别。

  行知学校的孩子小学毕业后,一部分会升入本校初中学习,一部分回到老家读书。初中毕业的孩子面临着更复杂的选择,有的孩子结束学业跟着父母在北京打工,有的孩子回老家念高中、考中专。在北京上高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所有的孩子都得回“原籍”参加高考。

  根本问题在于高考

  汪勤勤明年就上六年级了,面临着上初中的大问题。她爸爸已经计划让她回安徽老家读初中。“我不愿意回老家,因为老家的课本太难了。”这就是勤勤心中北京和安徽老家学校的差别。“我在老家读到二年级就到北京了,可是北京三年级的课程我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了。”

  “上大学?我没觉得上大学怎么好。你看比尔·盖茨,他没有读完大学,就创办了自己的微软公司;还有现在那个台球神童丁俊晖,他不读书,专心练球,成了冠军,他要是读书怎么能成为冠军?”

  勤勤一番高论让旁边的陈琪(化名)老师很吃惊。陈老师非常喜欢汪勤勤,她说勤勤思想独立,上进心强。她觉得勤勤思想上可能有压力。“勤勤,其实现在有很多办法可以上高中、上大学。你可以贷款。”“我数学不好。我爸爸说了,我学习不好就拉倒,省下钱让我弟弟上大学。”

  李素梅说她的外甥在北京铁师附小借读,后来回到老家读初中、高中,他一直都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高考时第一年考了570多分,没有考上北大;第二年580多分,考上了北京邮电学院。他终于回到北京读大学。而她自己的孩子现在河南老家读初中。

  据了解,十几年来,因为外地孩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外来工子女的教育走的几乎是同一条路线:有的孩子从小就借住在亲戚家上学;有的孩子小时候随父母在北京借读,初中以后自己回老家读初中、高中,之后高考。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工作压力很大,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教育子女,很多人仅能挣到生活费,孩子的教育费用很难解决。

  借读或者借住,始终是外来工子女不能避免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外来工子女不能完全放松地生活和学习。苦学,是这些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主观努力。苦学是否能改变命运?“这个事情就没法说了。”李素梅老师说。她认为自己能做的就是实实在在做事,让这些孩子好好读书,不要成为新文盲。而面对“苦学如何改变命运”的问题,她只用一句话来回答“除非全国统一高考,录取分数一样,否则不会解决根本问题。”






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