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热衷于搞城市化的动机在于增加税收和获得出让土地的收益。”在4月24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圆桌讨论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守英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
专家们认为,199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地方政府都选择通过城市化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土地使用和
转让的扩大趋势值得关注。尤其是地方政府热衷于利用出让土地来拉动城市经济的作法应引起警惕。
刘守英在会上表示,东西部的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城市外延的、规模的扩张。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都在拼命地搞城市化的最重要的动机还是税收收益预期,通过城市化所得的税收主要是地方税收。这跟目前的分税制是有关的,分税制规定增值税75%归中央,25%留在地方,企业所得税收中央和地方各50%。而现在增值税在地方税收中的比重下降,而房地产税和建筑税却在上升。房地产税和建筑税,就是城市扩张带来的产业效应,这个效应对地方经济贡献明显增加。在发达地区,房地产税和建筑税在地方的税收中差不多占到近三分之一。这就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外延和规模扩张给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政效应,而这种财政效应又是来自土地的间接税收。
刘守英认为,除了间接税收,土地的直接税收也是动机之一。其中耕地占有税扩张最快。除了税收,和土地相关的费用对地方政府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但是,土地的间接税收和直接税收相对于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收入而言还是其次的。有的地方,出让土地获得的收益已占到预算外财政收入的50%以上。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魏杰认为,地方政府征地权力太大。在没有太多资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大规模变现土地,进行城市化的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过热。
刘守英表示,要启动城市化,扩张城市的外延和规模,就必须出让大量的土地。出让大量的土地意味着大量的财政收入。基于目前的征地制度,地方政府可以合法地强制性地低价从农民手中征拿到土地,又以高价出让。由于农民所获得的补偿与地价无关,其中的差价收入就划归了地方财政。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成了税收、财政上最大的受益者。这也使得政府通过搞开发区等形式扩张城市外延和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