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5日电UBS(亚洲)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联席主管张化桥在最新一期《财经》杂志上载文指出,近几年,国内“宏观形势一派大好”,可是股市却屡创新低。在怒骂别有用心之人“唱空”之余,难道不应好好反思一下个中原因么?其实,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份,中国很多企业也不赚钱,股市在这样的境况下怎么会有好的表现?
举几个例子:国内同行们经常热衷于说国内某银行在世界上按资产排名多少位,可是
全中国所有银行的利润仅略高于汇丰银行一家的利润;中国啤酒销售量世界第一,可全行业的利润只相当于一家世界中型啤酒厂的利润。中国有数百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只是几百万或几千万元,这还不考虑其账目不实的问题。
过去十余年,外国基金经理经常问中国H股的分析员:为什么中国的宏观与微观不吻合?他们的解释无非是“GDP含有水分”,或者是“H股不代表中国全貌”。可是,A股有1300家公司,难道还不具有代表性吗?我的看法是:除了少数行业,在中国经商,基本上已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具有成本优势,而且这种状况还将进一步恶化。
中国的劳动力看似低廉,但跟产出比较就不那么便宜了。而且20年来,工资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物价指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1989年,普通干部和工人的月工资大致在40元-60元;但今天这个数字在1500元以上,还不考虑住房公积金等等。
当然,以前工资基数低是一个因素,但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企业领导不想得罪职工,就容易多发点钱,反正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何况“水涨船高”,自己也可以得益。近20年来,企管人员的水平提高了一点,而福利和派头方面已向西方看齐;同时,公务员和国有企业无节制地涨工资,也带动了私有部门的薪酬和福利。数字并不是其中的关键,重要的是它有否与业绩挂钩;与其利润相比,这个工资、福利水平显然过高。
在中国经商的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部门同样难辞其咎。监管部门众多,朝令夕改,苛捐杂税,以及官员寻租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
振兴股市的惟一办法,是提高企业的盈利和核心竞争力,而创造或保持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是关键。这不能急躁,要滴水穿石。浮躁的人们鼓动政府救市,可是把股市抬高以后,如果没有高盈利(也就是说没有低成本)来支持,股市也会垮下来的。
在过去十多年,股市的参与者,从政府到股民和券商,都犯了很多错误。换言之,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场浩劫。当然,反思和改革十分重要。可是,如果我们纠缠于股权分置,而不致力于其他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股市就没有未来。股权分置是个死结,窃以为没有办法切实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