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旁还有多少潜危机产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10:19 经济参考报 | ||||||||
从杜邦不粘锅被指含有致癌物、肯德基的涉红事件,到联合利华旗下一款知名茶产品被传含氟过高,再到“高露洁牙膏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长期使用可能致癌”的消息成为媒体关注点……仅仅半年时间,公众经历了“全方位的生命威胁”,难怪周围人无奈感叹“我们还能吃什么、能用什么,还能信什么!” 据有心人观察,以上潜危机产品的出现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暴露轨迹:国外研究机构
同样的事发轨迹自然显现出了其中的某些问题,比如,“媒体的迅速反应”,是不是“误导”或“小题大作”,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尊重或是实现公众知情权是公认的道理,但通过何种渠道、何种方式却是值得商榷的。至少目前看来,多数报纸仅是通过“拼凑”的技巧保持了“新闻不漏报”的业内准则,显然缺乏更为严谨的核实。这也就难怪,在人民日报驻英国记者施晓慧发回题为《高露洁事件:研究者称媒体在断章取义》的文章后会引发新一轮关注热潮。 再比如,缘何对于潜危机产品的认知均出自于国外研究机构又或是政府监管部门?与其敏锐的反应相比,至少有三点值得思考:其一,政府监管部门是否应更为详尽地划分各自的管理门类,尽可能减少监管真空地带的存在,在国外出现类似于“高露洁可能致癌”的结论时,监管部门能否第一时间站出来,发表自身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而不是等在一边观望事态发展;其二,本着“生命诚可贵”的信念,对于在一些国家已经被强制下架的产品,能否执行“比照下架”的原则,亦在国内实行该批次、品种、品牌的下架,直至国内相关机构发出准确的检测报告;其三,负有行政职责的政府监管部门能否委托一些具备一定科研水平与诚信水准的研究机构充当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公众生活中食品与日用品领域的熟识品牌实行不定期抽检,并定期公布检测结果。想必,多管齐下后,潜危机产品怎么少会少点吧。(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