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自由贸易之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 20:38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杨利宏

  如果本月底欧盟针对中国纺织品开始实施“特保”措施,如果美国历经3个月调查之后确认中国纺织品对该国造成“产业损害”,甚至按照传闻所说,中国政府迫于压力开始“大幅增加纺织品出口关税”,那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国际贸易摩擦中,受伤的不仅仅是大量的中国纺织生产企业,一度被认为不可逆转的国际自由贸易秩序也将受到重大挑战。

  纺织品贸易之所以被称作中国与欧美贸易的“黄灯区”,不仅因为这一产业国际贸易数额巨大、相关产业关联度高、关乎国计民生,更重要的是,纺织产业在各国都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纺织业直接和间接解决的就业人口就高达1个亿。在目前各国政府普遍把“就业优先”作为“执政目标”的情形下,纺织业成了重点关照产业,以致于一些国家甚至动用非市场化、非自由贸易体系的保障措施,以避免本国的纺织产业在国际上处于不利地位。

  而在国际纺织业界,中国纺织企业却恰恰拥有“绝对的比较优势”。自2005年进入“后配额时代”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出现“井喷”,让欧美各国大为恐慌,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呼声再度高涨。

  在这种巨大的国际压力下,中国纺织业界也开始“反省”自己:从取消配额之初向国内出口企业征收出口关税、实施出口许可制度、限定“最低正常价格”,甚至最近传言在酝酿“大幅增加出口关税”,各种“自律”政策的频繁出台。

  在理论上奠定了19世纪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的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毕生都在提倡“完全的自由贸易”,称“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如今正高喊“中国纺织威胁论”的欧美各国,在历史上正是得益于这种“完全的自由贸易”的制度安排。而国际贸易分工的“比较成本”的力量,使得各种产业资源要素在国际范围内重新配置,甚至通过产业转移来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今天中国纺织产业面临的国际贸易格局同样如此。

  愈演愈烈的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直接负面影响,是给中国的纺织生产企业带来相当黯淡的出口预期,甚至不少企业因担心出口关税增加而不敢接受来自欧美的长期订单,改为选择“快进快出”的短期订单来规避国际贸易和政策风险。殊不知,从事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企业经营目标短期化,也是国际自由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倒退。






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