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辉清
4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数据。
按国家统计局的说法,“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一些专家则给予评价:国民经济在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然而不敢太乐观的是:中国经济列车行驶速度依然过
快,长此以往不仅难以持续,而且存在失速危险。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增幅都是同比(即与去年同期相比)数据,每年季度经济增长率的走势与上年基数的分布格局密切关联。从去年的情况看,如果扣除第四季度由于农业增收而导致的突增因素,我国GDP呈现出了一个标准的“前高后低”的季度变化态势。受其影响,今年的GDP走势会出现一种“前低后高”的倾向。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了9.5%,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放慢了0.3个百分点,但由于这一增幅是建立在去年基数最高的基础上,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在基数的作用下,今年GDP增长速度会越来越快,全年增长必然将高于去年的9.5%,最后的结果就会离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越行越远了。
今年我国经济之所以以高位开盘,背后的最大动力依然是固定资产投资。今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2.8%,表面上看基本上“回落”到了一个平稳的增长区间,但是由于去年同期固定资产增长速度高达43%,在如此之高的基数上“平稳”增长实际上就是一种“超常”的增长。
我国新一轮紧缩型宏观调控始于2003年,调控的重点就是固定资产投资。为什么两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方政府介入具体经济事务的热情始终高涨。在本轮调控中,中央提出了一个口号叫“有保有压”,而不是像通常那样实行“一刀切”。于是,许多地方政府就开始钻这个空子。在中央召开的有关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工作会议上,几乎每个省市代表都列举出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以说明自己属于该保的对象。即使有些地方项目被中央有关部门勒令停止,当地政府往往也会使尽浑身解数,以化“压”为“保”。据悉,去年在“环保风暴”中被查出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现在有29个已经重新获准开工了。尽管这些项目为获准重新开工,最高付出了20万元的罚款,但相对于这些投资项目的规模来说,20万元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
二是市场调控手段不到位。本来,为了防范经济过热,政府应当实施紧缩型货币政策。从今年一季度的银行贷款情况看,增长速度也确实有明显下降。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4.0%,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6个百分点,紧缩态势明显。但是,由于中央银行出于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的考虑,长时期地维持着“负利率”,使得大量的居民储蓄从银行分流出来直接进入了投资领域。再加上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获准经营的人民币业务范围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政府“管住银根”的政策在较大程度上失灵了。这也是本该受到抑制的房地产得以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根据上述分析,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应成为未来政府经济工作的题中之义。除了适时调整利率和汇率之外,中央政府主要的精力还需放在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上。
一是政府改革。很显然,如果地方政府对经济事务介入的热情不改,“有保有压”的政策最后很可能变质为“只有保,没有压”了。其潜在的危险之大,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国股市发展的历史教训中得到一些借鉴。想当年,中国政府对股市发展制订的一个总方针就是“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就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发展”总是受到热烈的追捧,规范却是件得罪人的事情,吃力不讨好。股市实际上成了“只有发展,没有规范”的投机市,其带来的代价到今天我们都还没有还清。
二是要素市场的改革。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价格在中国都被低估了。(1)自从2003年10月以来,银行的利率水平基本上都低于物价水平。由于贷款利率的低廉,企业经营成本相应下降,投资热情自然高涨。(2)低廉的土地在许多地方都是政府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些土地的获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行政方式来进行,其付出的成本有时甚至不到市场价格的十分之一。(3)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但工资收入的增长幅度却相对滞后。在我国东部地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甚至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近年来由于民工荒的出现使得农民工工资有所上升,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只有在各类要素市场发育成熟,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的时候,盲目扩张的改革才能受到抑制,同时经济效率也才能大幅提高,才能告别“有增长,没发展”的状态,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