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六大世界遗产景区率先涨价,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此后,神州胜景“涨”声一片,不仅涨幅惊人,涨价原因也如出一辙。著名景点渐成“贵族景区”,令普通旅游者望而却步。有网民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如果景点都变成管理者的私家园林,那我们只能呆在家里了。”作为公共资源的风景名胜区,门票涨价就要遵循公共决策机制。因此,一片“涨”声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追问声:涨价是否合理?谁有权决定它涨价?涨多少到底谁说了算?
部分景区门票狂涨20倍
此轮涨价之举,各景点呈现出同一模式:———涨价幅度高,多是成倍上涨,有的甚至达到近20倍,远远超过同期物价涨幅和居民收入增长。———听证会大多成了“涨价会”,民众所要听证和接受的,不是有无必要涨价,而是涨多少的问题。———公众与听证代表观点迥异。有网络媒体作了调查,95%的网民不同意涨价,而有关部门组织的听证会上,代表几乎众口一词拥护涨价,反差巨大。继故宫将淡季门票从每张40元调整为80元,旺季门票每张60元调整为100元后;广受关注的黄山风景区,虽然一直有“涨与不涨”的争论,但政府最终将票价作了调整,淡季每票85元涨为120元,旺季每票130元涨至200元。九寨沟是涨价景区中最神秘的一个。在舆论的压力下,景区于3月中旬搞了听证,屈指可数的几家媒体被获准进入旁听,145元门票最终定为涨至200元以上;其他如张家界将每票158元涨至245元;井冈山从100元涨为156元;武当山由70元涨至110元……就连既是景区又是居民区的鼓浪屿,也作出了由3元涨到50元的“试运行方案”,并露出风声:时机成熟时再涨至每票80元。与“涨”声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杭州西湖景区坚持免票,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和一些地方景点,则明确表示绝不“跟风”,不会提高门票价格。
旅行社被迫提高组团价
旅游景点门票的飞涨,让不少旅行社大呼吃不消,而开始对组团价格进行调整,普遍上涨10%。“热门线路都这样涨下去,我们只能提价,否则连基本利润都无法保障”。中青旅国内部一位负责人表示,门票上涨差价最终只能由游客自行承担。
地方政府分羹门票收入
主张涨价者陈述的涨价理由,不外乎是控制流量,有利保护,弥补维修资金缺口……然而,这些说法很快招致了业界的质疑。他们普遍表示:景点成本不应由消费者负担;修缮资金应由政府投入;涨价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客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提出:“应该请审计部门查查原来的门票收入都干什么去了。”记者调查发现,在八达岭门票总收入中,40%自收自支用于人员工资,40%纳入延庆县财政收入,仅有两成用于长城维护费用;十三陵门票总收入中,50%作了文物保护费用,另一半则用于人员工资和上缴昌平区财政。显然,门票收入的资金,并未完全用于景区的管理和维护,被地方政府分了一杯羹,还有一部分则纳入了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专家介绍,黄山、峨嵋山门票收入的50%,就被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剩下的收入,如何能够维持这些景点的保护与修缮?由于目前景区多由属地管理,因而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统一的“指导价”。统计数字表明,当前一张景点门票的平均价格接近我国年人均GDP的1%。这一比例至少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陈芳)(日京/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