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的《财富》杂志又评出了新一拨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国人通常称之为“500强”)。
每年《财富》500强一出炉,都会引来中国媒体和学界的一番议论。大家关注较多的是,对比这500强,如何做大做强中国企业,打造出中国企业“航母”。笔者觉得,把那些“舢板级”的企业,特别是属地方国有的“舢板”捆绑起来,可能是现实可行的选择。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最有竞争实力的部门应该是制造业。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电视机屏幕长宽该几尺几寸,铁矿石一斤该卖多少钱,中国企业要想有说话的份(时髦的说法是“话语权”),还得有几个“航母”级企业才行。问题在于中国怎么打造自己的企业“航母”,特别是打造制造业企业“航母”。如果把跻身《财富》全球500强比作企业“航母”,中国制造业企业够上“巡洋舰”的恐怕都不多,大多数都是小舢板。
不只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指出,把小舢板捆绑起来造不成航空母舰。他们的道理确实头头是道。可问题在于,在中国现实情况下,怎么才能打造出制造业“航母”呢?靠现有的民营企业?
从现有民营企业规模看,不论是靠自身积累,还是靠运作资本,要运作成“航母”级企业,恐怕尚待时日。再说,如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多是白手起家,一路打拼出来的英雄豪杰,谁肯牵着自己的牲口、扛着犁,去参加什么“企业航母合作社”?
打造企业航母,尤其是制造业航母的重任,历史地落在国企肩头了。在计划经济时代,伟大领袖“外国有的,我们也得有”一声令下,以举国之力,肯定能造出来。但这条路,现在肯定走不通了。
目前最有可能成为“航母级”企业的当然是那200来家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其中几家已经上“航母”排行榜了。按自称“第一责任人”的国资委负责人的说法,央企必须做大做强,如果几年里不能成为所在行业中的领头企业,就要被重组。把几艘巡洋舰焊接起来,中国能很快再打造出几艘,乃至数十艘企业航母。但央企中主要是,也应该是银行、能源、电信等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很少有,也不应该有一般的冰箱、彩电制造厂商,更不用说卖洗发水、肉夹馍(美国人称之为汉堡。至于这种快餐食品为什么和德国港口城市同名,笔者未闻其详)的企业了。可是,在500强排行榜上,不乏美、日、欧的这类企业。中国制造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很多就是这些传统制造业的“航母”。
中国一般制造业产品中,很多品种的产量早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中国产品品牌的数量恐怕更是世界第一。这些产品出自太多、太多的“舢板级”企业,其中不少也是国有企业,但是是分属各省、各市、甚至各县的国有企业。“中国制造”号要与外国“航母”较量,抵御远洋的惊涛骇浪,恐怕还是要先把这些“小舢板”捆绑起来。从理论上说,既然都是国有企业,就可以在国家号令下,捆绑起来。当然,这在实践中肯定困难重重。可是在与外国“航母”的竞争中,除了选择不战自降,哪件事容易呢?(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