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婷
农业部近日在山东济南章丘市、青岛莱西市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基本上抵消了减免农业税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从章丘和莱西两市的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部分玉米种子的价格上涨了近1倍,
农膜价格上涨了50%-60%,化肥价格总体上约上涨了30%,其中复合肥、磷肥价格上涨35%-40%,二胺、尿素价格涨幅一般在10%左右,农药价格上涨了10%-20%。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每亩上升了50元左右。
农资上涨的现象不仅仅在章丘和莱西两地出现,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被专业称为“春耕农资周期性涨价”。
农资涨价给惠农政策打了折
“(农资)涨幅太大了,现在种田(的利润)和免税前差不多,农民收入还是低嘛。”湖北省荆州地区的农民张梅对记者说。
张梅夫妻经营着六亩左右的土地,供养着两个孩子上高中。“每年种田收的钱只够孩子上学。春耕的时候买农药化肥时感到手头紧。”张梅说。
去年张梅全家的农作物的总收入在1万1千元左右,投入为2500元左右,其中五亩地的棉花收益七千多元,一亩半地的西瓜收益三千多元,油菜、小麦大部分用于交未免完的公粮,水稻作为口粮一粒未卖。
“今年的(农资价格)与去年的不能比,去年尿素70多块一袋,今年就涨到88块一袋;碳胺去年是21块一袋,今年是30块一袋;复合肥去年是95块一袋,今年一下子涨到125块一袋;磷肥现在也不便宜了,从去年的每袋13块5涨到了18块……不种田又没办法,如果可以,我倒是想出去打工。”张梅说。
“农资价格一年高过一年,现在种田是一年比一年没希望。优惠政策好是好,但没起什么作用。农民照样还是没增收。”张梅说。
持张梅这样观点的农民还有很多。记者在不久前与来京务工的农民工聊天时,他们也反映了这样的情况:土地是农民的最后退路,不能放弃,但是农资涨价使农民无法从种田获利,现在在外打工成了供养家庭的主要资金来源。他们对种田充满着复杂的感情,无法满足生活所需,又无法割舍。
记者了解到,因为农资价格上涨,2004年青海省农民种植小麦、马铃薯、油菜的生产成本分别上升了16元/亩、27元/亩、13元/亩,全省650万亩土地种植成本每亩平均上升了18元。也说是说,青海省因为农资成本价格上涨,农业成本多出了1.2亿余元,而根据国家降低农业税的政策,共减去农业税1043万余元,相较之下,青海省农民去年在惠农政策的扶持下,还多支出了1亿多元成本。而农民是否增收由此可见一斑。
不断上扬的农资价格成了农民增收的最大阻碍,政府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但又无法更好地缓解农资上涨带给农民的痛苦。那么,农资价格为何不断上扬?如何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给农民的压力?
农资价格上扬的原因
农资价格不断上升深层原因是什么?为此记者请教了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蒋和平。
“农资价格上涨有其复杂原因。”蒋和平教授说,“去年以来,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达到历史最高纪录。与农资相关的生产要素成本费用在不断上升,如煤、电、油等价格上涨,这是钢性的。这直接拉动了农资价格上升。”
蒋和平曾参与调研组到化肥企业作调查,因为煤、电等能源价格的上涨,化肥企业煤的成本上升了6%,电的成本上升8%,油的成本上升了6.1%。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关人士对记者说,煤不仅价格上涨,而且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用电高峰期对企业实行限制用电,不仅影响生产,还增加了生产成本。进口化肥也在上涨,比去年同期上涨29.5%海运费从去年17美金/吨上涨到65美金/吨。而国际油价不断上升,已达历史新高,企业压力不断上升。
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必然将压力向终端转移,而农民不得不被动接受。
而且现在春耕期间,农民对农资的不断需求,出现的卖方市场,强大的需求是拉动农资价格上升的另一原因。
“不用肥、农药什么的,没法种田,要不然到头来白忙一场。”张梅对记者说,张梅今年主要种植的还是棉花和西瓜,棉花的种植已开始。“又不能买太差的肥,要不然不抽苗,麻烦还会在后面。尿素和碳胺和其它一些肥是不得不买的。”
像张梅这样的农民很多,他们焦急地期盼农资降价,而陷入想等待降价但又不得不购买的矛盾中。
蒋和平教授还认为农资涨价与农资的流通格局分不开。由于农资市场分散、生产厂家、供货渠道管理混乱,很容易造成各个环节层层加价。特别是一些不法农资经销户利用春耕备耕期农民购买农资心切的心理,囤积居奇或层层转手加价,哄抬价格或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种种行为扰乱了农资市场,导致农资价格上涨。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了限价政策,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并不如意。中农集团的相关人员对记者说限价政策限制不住化肥价格有两点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强,第二限价政策本身就存在弊端,它限制流通企业不限制生产企业,国家规定化肥出厂价格是1650元/吨,但是在生产企业提货时拿不到这个价,一般化肥的出厂价是1720元/吨。而且限价政策限制集体企业,不限制个体企业,而越是农村市场,市场秩序越混乱,批发零售限价令管不了。
中农集团的有关负责人认为,人们应冷静地分析农资涨价的原因,说农资涨价吃掉了优惠政策是不负责的。
农资价格上升给农业发展带来隐患
“农资价格的上升给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对农民带来很大压力,打击了他们种粮的积极性。国家正在大力扶持农业,农业也正在积极发展,这个时候农资价格上升无疑是泼了冷水。而且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隐患。”蒋和平教授说。
“这种隐患是,可能会降低农民对种植业的投入质量。大化肥(含氮量高的肥料,如尿素等)的涨幅很高,而小化肥(如磷肥、碳酸胺)的涨幅小,农民因为价格的原因在选择肥料的时候,很有可能选择投入小的肥料,而这些肥料对种植物产生的作用有限,影响了产量。”
这种担心在记者的调查中得到证实。张梅告诉记者,因为价格太高,同村的很多农民都降低了尿素、化肥的用量,改用其它便宜的肥料。“农民都知道这样不好,但没有办法。我现在还是准备用多少肥买多少肥,不然吃亏还在后面。”张梅说。
一份2004年青海大同县农业局的调查显示:因为化肥涨价的原因,青海大同县2004年农业使用化肥量比2003年减少了1000吨。含氮量高的肥料如二胺,比2003年减少了2000吨,降幅为40%;尿素减少了1000吨,降幅为4.3%,而含氮量低的肥料如碳酸胺却比2003年增加了1000吨,增幅达20%以上。
农资价格上升还影响了农民蓄牧业和劳务副业的发展。
如何引导农资良性发展
“政府如果对农资价格的上升坐视不管的话,农民增收希望会很小,农业良性发展也会打折扣。政府应进行宏观调控。”蒋和平教授说。
他建议建立对农民的农资补贴机制,进行试点性摸索。借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变现行的对农资系统的补贴,逐步转为与农资市场价格变化相挂钩,对农民实行农资价格直接补贴方式,让农民的压力从另一方面得到缓解。
因为化肥在旺季供不应求的局面,容易拉升化肥价格,蒋和平教授建议政府加强农资淡季储备办法。利用淡季农资价格较低的优势,增大淡季储备量,发挥农资储备企业的经营优势,平抑市场供应价格。淡季储备可以化解由国际原料价格波动因素造成的阶段性的价格波动,同时因为储备了一定的肥料,可以有力抵御国内市场需求的波动,能引导化肥市场供求和价格走向。
他同时认为要加强政府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鼓励农资经销商建立直销网络,规范市场秩序,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销售要严格把关。建立农资采购招标制度,加强农资的批零差价管理,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行为。
另外要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的作用,把单个的农户变成有组织的协会,增强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政府应增强农民科学种田的观点,加大配方施肥的作用,努力帮助农民去减少种植成本,实现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