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储国强 刘喜梅
1596亿元的项目签约拉下了第九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火红帷幕。作为东西部合作的缩影和舞台,“西洽会”一直被视为东西部区域合作的“晴雨表”。在国家新的经济布局和产业政策背景下,东西部间的区域合作未来走势如何?面临哪些对接顽症?这些问题成了与会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问题一:政府退居幕后,企业能否顺利走上前台
背景:在这次大会开幕前夕,主办方透露出政府将淡出办会主体的意愿,认为“西洽会”应该逐步由目前的政府主导型,向商会主导型转变,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转化为各地贸促会系统主导的洽谈会。
解析:第九届“西洽会”执委会主任、陕西省副省长赵德全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直接帮助企业招商,参与经济活动的格局必须逐步打破,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商会和群众性组织,由他们构建各地经济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政府作出这一决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国际先进会展管理经验和资源,提高西洽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
但有关企业界人士表示,一方面政府能否真正淡出会展尚是未知数,另一方面,虽然西部有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庞大的人口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但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缺少政府的介入,大量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很难大规模、主动地走到东西部合作的前台。
问题二:履约之路能否引吭高歌背景:据统计,第九届“西洽会”共签订国内横向联合项目合同6918个,总投资额3663亿元;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1163个,总投资额136亿多美元;商品贸易项目合同成交总额1654亿元;签约总额超过6000亿元。
解析:庞大的合同金额一方面反映出东西合作结出的硕果,另一方面有关人士对合同履约率产生质疑。一位贸促系统专业人士透露,过去会上许多企业是政府的“关系户”,签约“水分”很大。政府高投入换来的庞大的签约数字背后是过低的合同履约率,有些地区甚至不足2%。
为改变低履约率的现状,各省区尤其是西部省区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采取措施杜绝“假签约”现象,如禁止地方政府下达签约指标,禁止企业违背意愿地充数签约;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抓项目落实。陕西省省长陈德铭说,去年“西洽会”国内项目的履约率达到了60%,说明“西洽会”的成果越来越多地落到了实处。
问题三:东西双方寻寻觅觅,不同需求能否互相满足
背景:中国的东西部合作已从过去的对口帮扶、捐资助困,逐渐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对接。在这届“西洽会”上,国内各省区间签订的国内横向联合项目超过1000多个,总投资额高达760多亿元。基于不同的需求,着力寻找投资者的西部与重点物色投资项目的东部,怀着共同目的相互联姻,合作热情持续高涨。
解析:对西部来说,东部手握充裕的资金、丰富的人才和先进的观念,这些正是西部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因素;而对东部来说,西部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一直是东部持续发展的一个后续保障,尤其是在近年国家宏观调控和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的经济背景下,亟须西部丰富能源资源支撑。从这点上看,双方通过全方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满足各自需求,真正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但有关人士分析,东西部在双方优势互补的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如一些地区利用西部急切招商的心理,向西部转移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西部能源“大跃进”式的过度开发,在环境、资源以及当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产生诸多“后遗症”;双方合作“吃偏食”倾向严重,在亟须发展、更有社会意义的农业、科教、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合作明显偏少。这些不和谐音符的存在严重影响东西部合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问题四:跨国公司高调介入,国际合作能否强势突进
背景:这届“西洽会”共吸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外商,仅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著名跨国公司就达40多家。会上国内企业与外商共签订了131项外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18.65亿美元。跨国公司的高调介入,使各方对东西交流中的国际合作充满期待。
解析: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分析,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水电、劳动力、地价等成本均比较低,再加上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对国际企业有很强吸引力。一年一度的贸洽会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与西部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与此同时,“西洽会”也希望借助跨国公司的介入,提高影响力。
虽然现在有不少外国企业参会,但数量规模仍相对较小。一些外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洽会”层次不是太高,影响力也有限,加上新技术新项目较少,许多企业参会积极性不高,政府工作应该更加细致,提高洽谈效果。而更深层的国际合作则要依靠会外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来实现。
《市场报》 (2005年04月19日 第二十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