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唯一一家制药类上市公司海南海药,2004年以每股收益0.12元的成绩成功摘掉ST帽子之后,进一步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意图和愿望愈加明确而强烈。在日前召开的公司2004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新任董事长刘悉承就海药有关发展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作为海南唯一的制药板块,海药的品牌似乎缺少一定的亮度,这是否是影响海药前几年发展的原因之一?
刘悉承:成功的品牌会极大提升一个企业的竞争力,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会拥有一个成功的品牌。海南海药以前对自身企业与产品的品牌战略建设不足,使企业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上等于少了一支翅膀,很吃亏。其实海药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肠胃康和特素等都是业内叫得响立得住的成熟产品,仅去年一年,这两个主导品种的销量都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势头,为海药效益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海药不缺乏好的产品链,缺的是品牌优势对公司发展的支撑。这也是制约中国很多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海药将在今年重视对企业品牌文化的建设和提升,重视企业优势和企业文化在市场上的有效延伸,使企业从内到外互动起来。
记者:纵观国内很多药企,似乎都存在着海药现象,是其认识不足,还是做得不够?
刘悉承:两者皆有之。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可能做得不全面,品牌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打广告的问题,而是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意识的建设和外延,是需要好的产品做基础性支撑的。这中间有个误区,海药必须正视这一点。
记者:作为在医药领域取得很多成就的学者型专家,您接手海药这样一个企业,将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
刘悉承:改变决定一切。关键是如何去改,变得如何,是否向好的方向行进。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状况摆在那里,业内人士都非常清楚市场形势的严酷性和压迫性已到了极致状态,药品整体降价、原料价格一涨再涨。药品招投标的残酷拼杀而产生的高额商业费用等因素已使企业获利空间降得非常之低,供大于求、产大于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并产生恶性竞争的状况已使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将越来越恶劣。海药粉针产品大部分为普药,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所受冲击很明显,为此我们已拿出了积极的对策加以应对。
海药虽已摘掉亏损帽子露出上升势头,但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市场不会因我们的愿望而变,但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
记者:改变就需要主导思想和措施,海药如何动作?
刘悉承:严峻的市场形势永远都是把挑战与机遇同时置于企业面前的。这也是清理市场空间的一个过程。海药需生存发展,必须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一个长久的发展规划,必须巩固发展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为此,公司将花大气力来做这些,并将在人才的引进(每年30--50名大学生)、强化招投标标准、控制成本、解决经营资金等问题上大做文章。同时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加快产品申报和产品出口注册备案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