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浙资外投转向 浙商重归实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6日 11:30 中国经营报 | |||||||||
当人们还沉浸在对房价涨跌的争论之时,一部分精明的浙江投资者已经开始从战略上考虑如何应对“后房产暴利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不断上扬的基础原材料价格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浙江投资者,在一升一降的走势对比中,总量高达5000多亿元的浙商省外投资,开始在走向上发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 从“炒房”到“炒煤”、“炒油”
“只要政府想控制房价,就一定能控制得住。”来自温州的李先生在上海投资房地产已经四年多了,他对政府的调控能力深信不疑。李先生向记者分析说,既然中央有决心让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中国房地产业的暴利时代恐怕将一去不复返。 目前,李先生正在为自己1000多万元的资金寻找退路。李先生告诉记者,初步的想法是转投基础原材料产业。 李先生并非突发奇想。其实早在房地产业受到调控之前,便有一批温州人开始涉足石油、煤炭、钢铁等投资项目,寻找房地产业之外的投资乐土。 据新疆浙江企业联合会温州商会介绍,目前在新疆购油井建炼油厂的温商正在剧增。有消息说,温州人目前在新疆已控制约120口油井,投资总额在18亿元以上,如加上后续加工的炼油设备等投资,温商在新疆石油领域的投资额将超过50亿元。此外,成品油进口也是温商在新疆投资的另一渠道,两者相加的金额将近百亿元。 此外,有关“温州炒煤团”的种种传闻也一直不绝于耳。为正视听,温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专门为此发出一份《关于温州人投资山西煤炭产业情况的调查》。这份调查统计,温州商人在山西煤矿累计投资约30亿元,年总产量2000万吨。 调查称,许多温籍投资者承包煤矿后,投入大量资金改造生产技术,提高出煤量,加上目前投资山西煤炭的市场风险不大,投资赢利可观,所以一般在两三年间能收回成本。 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秘书长潘立生早已注意到了这个投资变化:“可以想像,温商将在全国乃至国外掀起另外一轮投资风暴,除了煤炭,还有石油等。浙江商人,尤其是温州商人,市场眼光比较独特,先入为主往往意味着获得较高的回报率。” 李先生告诉记者,对“炒油”、“炒煤”的事情他也早有耳闻,但当时守着房地产这个“聚宝盆”,自然不作他想,“不过现在形势不同了,必须多做几手准备。” 投机心态收敛 浙商回归实业 其实,早在今年1月底,浙江银监局公布的一份《关于浙江企业省外投资情况的调查报告》,已经首次对该省外流民资涌入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造房”的现象表示了担忧——认为近一半的外流民资投资房地产存在较大政策性风险。 该报告首次为人们勾画出浙商省外投资的基本轮廓:截至2003年年底,浙江约有400万人在省外投资创业,占该省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投资总额约5300亿元,2003年对外投资共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 在这5300亿元中,约有3000亿元来自3.3万家浙江企业。而在接受问卷调查的省外投资的浙江企业中,有49.57%的企业投资于房地产行业。显然,企业省外投资项目中,房地产投资占了绝对优势。 浙江银监局的一名官员对此则表示担忧:“有些企业将主营业务的流动资金投入房地产,甚至通过银行融资再进行投资,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 温州市银监分局不久前曾问卷调查过100家温州企业,他们发现,在这100家企业中,有32.56%的企业用温州银行的贷款填补省外投资的资金缺口。而金华市银监分局发现,该市部分企业甚至大量进行民间借贷,以满足企业在异地投资快速扩张的需要。 然而,中央着手进行的房地产业调控却使炒房资金发生了一定的逆转。据记者了解,有部分浙企对房地产业的投机心态已有所收敛,准备选择适当的时机从房产上抽回资金,以便规避风险,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