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后,国家有关部门和有些地方政府随即出台或准备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如收紧房贷、开征房产税等。这些措施大多是从抑制需求着手,应该说对于抑制房价有必要,也会有一定效果。但是,笔者认为从长远看,要抑制房价上涨过快,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还应该在供给方面做文章。
需求旺盛,包括出于投资或投机目的购买住房的需求旺盛,确实是支撑房价攀升的一
个重要因素。削减对个人房贷的优惠待遇,开征房产税等措施,提高了投资成本,可以抑制投资兴趣,从而平抑房价。但对真的热切希望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购房者来说,这些抑制需求的措施未必能抑制住他们的购房热情,他们只能相应地压缩其他消费,以圆自己的住房梦。
以北京的情况为例,人均住房面积约20平方米,以三口之家计,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实在不算太宽敞。去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56万多元,一个三口之家平均每月收入近4000元。北京的恩格尔系数为31%多,全家吃饭的开销1000多元足矣。吃饱、穿暖后,每月可以积蓄一两千元,不用多久就能置备齐全冰箱、彩电之类的耐用消费品。然后呢?恐怕多数人都希望,也有能力让自己住得更宽敞些,让自己的家能更体面些。且不论新增人口和拆除旧房所产生的需求,如果在现有水平上,人均住房面积再增加10平方米,人口已过千万的北京就要净增上亿平方米的住房,相当于去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四五倍。其他地方的情况可能与北京有差异,但随经济发展,收入提高,改善居住条件,可能是人同此心吧。
面对如此庞大,且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提高一点利息,征一点税,恐怕抑制不住,即使暂时有效,也难持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不可能再用发票、发证的方式强行压制需求了。当然,也不能完全按“价高者得之”的市场规则办,听任房价继续狂涨。让房价回归正常只有增加供给。
增加住房供给,说说容易做到难。没人能建空中楼阁,建房所需的土地资源紧缺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自不待言;建房所需的钢材、水泥、玻璃等也都是高耗能并需要大批量运输的材料,而能源、运输正是中国经济的“瓶颈”。笔者认为,真正可行的办法是在有限的供给中,调整结构,增加能满足最大的社会群体的迫切需要,从整体上能压抑房价涨势的住宅供应,既压缩豪华型住宅、为满足投资需要的住宅的供给。具体而言,就是要增加经济适用房和适合普通市民的小户型住房的供应。其实,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也不是笔者的什么新观点,不少论者早已提到这个问题。但现实总不如人意。有媒体报道说,去年“全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同比出现负增长,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1%下降到4.6%,有的地区甚至停止了经济适用房建设。”这才是引人深思的问题。(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