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部分止痛药存在心血管风险 > 正文
 

消炎止痛药存在心血管风险背后的药害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04:57 中国青年报

  4月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警示,芬必得、扶他林、阿司匹林等21种消炎止痛药,均有潜在的心血管风险,该局已要求这些药品生产厂家在其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示。消息甫出,舆论哗然,公众质疑:为什么这样的警示不是由国内权威机构发布,而是来自境外?我们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制为什么老是慢半拍?

  药能治病,但也可能产生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
、继发反应等,这叫药品不良反应,也称为“药害”。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00万到1000万的住院病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严重者可达25万到50万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以及接连发生的“PPA事件”、“安乃近事件”、“芬必得事件”,让诸多业内人士惊呼,“药害”已经危及百姓用药安全的“大堤”,构建中国的药品不良反应机制,势在必行。

  事实上,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去年3月,国家主管部门还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有如实上报“药害”的责任与义务。但有多少家医院、多少家制药企业、多少家零售药店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呢?

  数字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中国消费者报》曾报道,1989年至1999年的十年时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收到的不良反应报告总计4000余份,2000年收到的报告达4700多份,超过了前10年报告的总和,之后连年翻番,去年达到7万多份。

  尽管如此,对照每年每百万人口应有200份到400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国际标准,我国2004年的每百万人口报告数不足60份,仅为标准的1/5。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总体数字上,还体现在报告的质量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报告,约99%为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根本达不到风险管理目的。更为关键的是,在实际执行药品不良反应强制报告制度中,企业的报告数只占总数的1%,而这一比例在美国为90%以上。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少,并不代表用药水平高,更不代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是反映了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责任的缺失。

  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我们能奢望企业的良知与责任吗?无数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刚性约束,良知往往不可靠。笔者以为,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监控药品不良反应机制和办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建立严厉的惩罚性赔偿措施,建立药害事故补偿机制,让违规者无处藏身。

  作者:青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芬必得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