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大型跨国公司对中国农业投资初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00:36 商务部网站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对我国而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对如何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我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改革开放以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到我国部分地区对国外农业的规模经营的仿效,农业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行内人士针对农业问题的种种构想也屡见不鲜。但不得不遗憾地说,农业问题至今仍是我国最头疼的大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对我国
农业的现状无疑又是“雪上加霜”,许多学者都指出短期内受“入世”负面影响最大的产业会是我国的农业,我国将失去所有保护农产品的非关税手段,我国的农产品将面临国外农产品的激烈竞争,本来就竞争力弱的农业会更加处于弱势。但如果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人世”对农业的影响,如果船通过政策扶植引导国外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的介入也许会是一个解决农业问题,消除负面影响的新思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论述中也特别指出要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本文正是从国外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投资这种新的思路及可行性上进行分析,试图针对近些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农业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的局面渴望能找到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新路。

  一、大型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投资的现状分析

  与较早时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变化是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额的增加。大型跨国公司增加在华投资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通过资本供给推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外国跨国公司对我国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就以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因为我们将把新的视野投向农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一直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利用外资的绝对数也不断创出新高,2001年达到了468.46亿美元,目前全球500强企业已有近400家在中国进行了投资,中国正被许多跨国公司纳入其价值增值链的重要环节。在500强对华投资企业中,无论是从项目数看,还是从投资规模和外方实际投资额看,日本与美国跨国公司均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一些规模经济特别显著、产业全球化趋势明显的行业中,500强投资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极其稀缺,又恰好与我们比邻的国家,而美国则是一个农业规模经济走在世界前沿的发达国家。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们的技术和我们的优势。再来看看近些年来跨国公司对我国不同行业投资的分布状况。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大多数是进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跨国公司投资最密集的行业有微电子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办公用品业、仪器仪表业、制药业、化工业等行业,都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500强在电子及通信设备、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这4个行业的投资项目合计486个,占500强在我国投资项目总数的40%;投资规模合计166.10亿美元,占500强在我国的投资规模的55%。而用于我国基础农业的投资项目在1996年前仍是零,近些年来虽有所改观,但引入农业的外资项目也还是廖廖无几的。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农林牧渔”并不被外商看好,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这其中包括种种原因,但主要不外乎我国现今的农业模式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政府对农业长久以来的低补贴,这些都无法成为吸引外商的筹码。但随着我国的“入世”,也许正预示着一个勃勃生机的新市场,我们可以依靠政府政策扶植,积极吸引外资,特别是鼓励国外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进行投资,实现我国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二、国内外农业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带给我们的启示

  1、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短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以7%的世界耕地养活了世界人口的21%,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并不是一个农业强国,我国的土地承受着巨大的负荷,作为生产资料的功能退化日趋严重,资源短缺限制着农业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国农业必须走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的路子,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过的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势在必行。

  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1%的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95年我国农村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12057万,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农村劳动力的63.7%。显然,这种低素质的农村劳动状况根本跟不上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常常以世界耕地的7%养活了世界人口的1/5而倍感骄傲,而从它的另一方面看,我们以占世界农业人口40%的农民“养活”世界上仅仅7%“非农民”(世界上大约有23亿农民),这说明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大约只有7%,而7%的农民生产的粮食除了供自己和本国人民的消费外还有大量的出口。

  生产规模过小,限制了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无法通过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我国农业目前还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分散的农户难以把握市场信息,面临市场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往往增产不增收;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难以推广使用,出于经济原因对耕地的护养不足等等。畜力、人力在整个农业生产中仍然发挥着支柱作用。

  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我国不但没有对农业进行有力的保护,反而从农业中转移了大量的资金。我国农业生产者补贴值一直为负值,1986年为-38.4%。整个80年代,我国从农业部门发生的净资金转移为年均1400亿元,是该时期政府对农业部门的财政转移支付的10多倍,而同期的发达国家农业的PSE(农业补贴)却相当高,如日本1986年PSE高达75%。

  2、国外农业产业化模式

  农业产业化已是被世界发达国家证明了的一条农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人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企业集团模式。这是国际国内资本向农业倾斜而形成的综合或专业的企业集团。通过该企业集团直接进入市场,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并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结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近年来,跨国农业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他们在兼并有关食品加工企业之后,成为世界性的跨国农业集团。如可口可乐公司,1990年收买了与食品加工有关的销售额达39亿美元的华垂斯食品公司,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跨国农业综合企业。

  合同制模式。合同制是指有关工商企业通过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在明确双方严格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上,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的一种经营方式。农场或农户向工商企业提供农产品,企业向农场或农户供应生产资料、技术和资金贷款,形成“订单农业”。

  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在欧洲较普遍,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社务由全体社员协商,一人一票,民主议决,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在合作社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合作社又自愿按产业联合,逐步组成从地方到中央的联社。

  专业协会模式。以农协等合作组织牵头,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运与销售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共同出资建立的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其组织系统包括区、县、中央三级。业务范围包括信贷、购买、销售和生产指导等。

  当然,实行这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国家一般早先具备我国现在还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的几个条件。一是绝大部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大。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圈地运动”等方式,形成了大规模的农场主制度,从而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的农场企业化经营。二是国外农场主(农户)普遍具有规模经营意识,小农产也自愿集体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而我国由于在解放初期走苏联模式,当时的“合作社模式”给我国农民带来的阴影一时还难以抹去。三是国外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的各道工序作业均早已实现了机械化,并且实现了相应的田园化与规模化经营。四是国外农业的商品化与市场化程度高,由于这些国家一直实行市场经济,因而它们的农场生产的大量农产品均是通过各种交易途径投向国内外市场,与工业企业的产品交易没有差别。

  基于以上比较和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及不足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受诸多客观原因的制约我国农业完全效仿国外产业化模式的条件并不具备,依葫芦画瓢也许只会事倍功半。所以,如果能够有一个过度阶段的学习和积累,可能更有利于激发国人对农业“第二次革命的”信心和希望。引进国外跨国公司对农业的投资,无疑是一条“双赢”的好途径。

  三、国外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投资的思考及建议

  1、充分利用日益被国际资本看好的中国国内投资环境,吸引鼓励外资,介入农业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来华投资已越来越成为外国商家对外投资的重要途径,再加上近两年来由于政治原因使得欧美吸引外资的前景并不乐观,来华投资的外商热情更是高涨。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早已看好中国这个肥沃的市场,国外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的介入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业与西方国家存在技术差距是明显的事实。但是决定中国农业在未来世界市场上的地位的,不是看现在双方的技术差距多大,而在于我国能否在日益激化的竞争中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国家优惠政策,把握机会,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采取尽可能的措施逐步缩小与对方的差距,并最终赶超。跨国公司的联体经营无疑是缩小差距的最优途径之一。

  2、鼓励国外跨国农业公司以母公司身份来华投资,将他们的投资理念与经营一体化的协作体系带入国内

  试以美国为例,如果对其农业有一定的了解,就必然不会反对其外资对我国农业的介入。美国农业之所以如此发达,有很多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是他们有一个综合系统的、功能强大的、竞争力很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业的地位永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观点在美国经济政治舞台上体现的非常真实。我们可以通过鼓励美国大型农业公司来华跨国经营构造有着众多的产业体系的新农业结构。如以谷物、果菜、畜产品为主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体系;以农业园艺、农村景点为主进行观赏、旅游、休闲和教育的农业文化产业体系;以先进的种苗、生物工程、科学技术、实验示范手段支持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以化肥、农药、农业机械为主的农业装备体系等等这些产业体系都是以农业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范围,而是用现代的生产要素将其延伸、改造,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相衔接,使得农业这个基础,不仅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是产业体系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基石,也是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我们看到,发展农业经济,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的过程。而国外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的投入,可以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基础,丰富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投资初期就通过这种母子公司天然的内部联系,在其专业分工的基础上自然地扩展协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不但在局部上,更在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竞争力。

  3、政府对现有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农业给予优惠政策扶植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政策效应大大改观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对农业的开放政策,我们可以依法炮制。制定种种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外资与跨国公司对农业的投资。例如,对于凡投资重点以农业为基础的外资企业都可免征减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对设在农村乡镇的外资企业可延长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期;外商投资企业对农业的再投资,凡达到一定比例以上的再投资项目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对跨国农业公司的农产品政府部门每年可按一定比例优先购买或采取农业补贴等其他形式。其实,产业化经营也呼唤政府的正确引导,同时政府也要依托产业化经营进行自身改革,如理顺政府与经济部门的关系、农业或其它部门的关系、农业的产供销关系等等。当前要使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真正能在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从这些前提条件的改变人手,进而依据企业和农户的要求,改革机构,转变职能与工作方式,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

  4、依靠组织国际农业协助合作组合,优势互补

  例如与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这些土地资源稀缺,但农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实行合作式跨国经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形成了一条科学、有序、高效的跨国界的产业化体系,形成一个表面上以母子公司为连接纽带但实际上则为一个小范围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区(可巧妙的躲过WTO有关原则的限制)的经营模式,从而不仅实现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而且还带动了我国农产品的向外出口,也使得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家门口就解决了吃饭问题,省去了舍近求远的成本。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周新苗 (宁波大学商学院)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