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你我都是经济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9日 10:01 上海证券报

    中国民间谚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前都被误解而遭批判,其实它的本意是说,人若不为自己去劳作,去获取自己的生活资料,天地之间是不会让你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人为你提供"免费的午餐",不劳动者不得食。似乎只有那些天上的鸟儿不用劳作,野地里到处都有它们的食物,不过它们也得早起觅食,否则也会饿死。

    王治平,男,1952年生,杭州人。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研究所所长。主讲西方经济学课程。近年在各类媒体发表大量经济学随笔和经济时评,主要著作有《经济学阐释》、《将效率进行到底》等。

    "金钱法则"威力大

    有这么个笑话。有人向电信局投诉,抱怨某个公用的投币电话总是"吃钱",投了钱币进去,如果电话未接通,它也不把钱给退出来。可是电信局接到投诉后总也迟迟不派人去修理。后来他想了个法子,再打电话给电信局说,那个电话出了点毛病,只要一投币,电话里面的钱就哗哗地流出来了。这一下,电信局的人立马就赶来了。

    这就是所谓的"金钱法则",即用金钱来做"诱饵",促使人们做某种行为(或不做某种行为)。我在电视上看到外国人做的一种行为测试,很好笑。主持人在街头随意找一个人,让他做一个古怪的举动,报酬是"给你10美元"。人们一般起初都不愿意,主持人就开始加钱,"给你20美元",还不干,"给你30美元",随着金钱数字的增加,人们逐渐心动,一直到金钱加到足够的多,最终他总会答应干这件非常规的事。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个趋利避害的"经济人",所以,利用"金钱法则"来办事,虽然不能百发百中,却往往能屡试不爽。

    但是,"金钱法则"的说法,在很多人看来是含有贬义的,不是嘲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风气,就是揶揄芸芸众生不讲人情只认钱,"重利轻义",不讲原则。在文革的时候它还被当作资本主义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修正主义的"物质刺激"来加以批判。然而,对于一个尊重实际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不要对"金钱法则"不屑一顾,"金钱法则"就像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可是香的。尽管没有金钱也能办成某些事,但有了金钱一定能更容易地办成功一件事。

    事实上,学校高薪招人才,失主重酬求完璧,商店打折卖商品,企业计件发奖金,订立合同时双方商议违约金,政府管理部门对各种违法行为罚款,犯罪嫌疑人企图花钱让证人缄默,要动手术的病人私下给医生塞红包,布什悬赏2500万捉拿萨达姆,就连望子成龙的家长许诺孩子,"期末考试考得好,过年给你压岁钱",用的不全都是"金钱法则"吗?

    我有一位住在台湾的表妹,是美联社的一个记者。那年她到北京来玩,有一次在颐和园一带滞留,但因与美国大使馆有个约会,必须在某个时间赶到那里采访。那年头出租车还不普及,怎么也叫不到。万般无奈,焦急万分的表妹在公交车的总站找到一辆空着的公交车,向司机和售票员提出异想天开的请求,为她直放大使馆,许诺给他们每人一百元(那时的一百元是个大数目,抵得上他们几个月的工资)。"金钱法则"终于起了作用,尽管这样的行为或许史无前例,但表妹总算没有耽误她的大事。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次,一辆中巴车正在浙南的公路上开,车上有20个温州人,他们都嫌车速太慢,因为他们急着要赶去做生意,而对于商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于是,这20个本来并不认识的温州人,立即在车上组织起来,每人出20 元钱凑成400元,作为对司机的奖赏,让司机加快速度。尽管超速行驶有很大的风险,但"金钱法则"法力大,只见那辆中巴车立即飞也似的,朝着温州方向一路奔驰而去。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有个故事说,美国的航空公司在卖飞机票时,往往要比飞机上的座位多卖出一些票,因为一般临到上机的时候总会有人不来,这样就可以提高飞机的上座率。但是万一买了票的人都到齐了怎么办呢?人家已经买了票,不能不让他乘机。这时航空公司就会召集全体乘客,告诉他们飞机已经超员的情况,问乘客中有愿意转乘下一航班的,就给他奖励50美元,若无人响应,则加到100美元,再不行就再往上加钱,一直加到有人愿意为止。你看,应用"金钱法则",棘手的问题很快就顺利解决了。

    重赏之下有勇夫

    经济学假定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都会根据利害关系而对各种激励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有足够强烈的激励,人就会去做常人在一般情况下所不会去做的事情。古人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说法,"翻译"成经济学的语言就是,只要"价格"足够高,就可以"购买"到各种"商品",包括做各种事情的"劳务"。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商鞅变法时,"南门徙木"的故事里就包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原理的应用。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竖立一根三丈之木,然后向社会公开招募,谁能把它背到北门去,就给他十金的奖赏。起初百姓无一人上前,于是他就说,"谁能背过去,就给他五十金!"果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了出来,把木头背到了北门,商鞅践诺,随即给予了五十金。其实这是商鞅的一项取信于民的实验,它为后来变法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虽是中国古话,其实却是一句通行的"世界语",比如美国人就很擅长。美国的陆军共有230个不同的军职,总计47.4万人。他们的军队实行雇佣兵制度,本来是能给军人提供足够的报酬的,但由于各兵种的辛苦和危险程度不同,有的军职应征的人数持续下降。为此,军方使用了物质刺激的激励措施:对于那些不容易招到人的军职人员,入伍时就发给他们每人1.2万美元的入伍奖金。近年来由于高科技的发展,美国军方需要大量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比如电子战密码专家、自动推进大炮的维修技师以及军火支援专家等。由于这样的人才更加稀缺,更不容易招到人,于是军方进一步将他们的入伍奖金提高到了2万美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美国大兵还怕招不到吗?

    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知晓并运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现实世界存在的"法则",才能成功。我们知道,每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行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有一定的理由的,经济学把这个理由叫做"激励"。激励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特别是那些艰辛的、危险的、甚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事,更需要有极其强烈的激励才行。比如深入地下几千米挖煤的矿工,比如攀爬在高楼大厦的外墙清洗墙面的"蜘蛛人",更比如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军人。如果人们对重赏不感兴趣,或者你不肯实行重赏,你就难以找到愿做这种事的人(当然,各国的国情不同,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往往起的作用更大)。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你或许还能采用强迫命令或说服教育的办法,而这些办法不是侵犯他人的权利就是对他人的蒙蔽,最终要被人们所抵制。这时,管理者就只能束手无策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规律也可能被人利用来干坏事。令人恐怖的是,现在世界上制造恐怖事件的自杀性"人体炸弹",很多是恐怖组织花钱买来的。他们专门制定了价目表,"人体炸弹"们可以事先计算出炸毁一辆坦克或炸死一个要人后,他们的家人可以从恐怖组织那里得到的报酬。据说,伊拉克的萨达姆是世界上唯一公开宣布向实施自杀性袭击的人提供经济补偿的国家元首。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国的布什总统也利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点,出巨资悬赏、并最终将萨达姆生擒活捉了。

    当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是会"失灵"的,有时并不需要什么"重赏",某种崇高而坚定的信念也有巨大的激励,比如在五十多年前的解放战争中,一个普通的士兵董存瑞在情急之下就敢于舍身炸碉堡。他并非为了自己得到什么金钱的重赏,他在点燃炸药引信之后拼死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从电影上听到的):"为了新中国,前进!"

    你我都是经济人

    无论是"金钱法则",还是"重赏之下有勇夫",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每个人都各不相同,但是,既然都是人,就总有一些共同的人性。对人性的正确认识,是做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

    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每个人是"自利人",二、每个人也都是"理性人"。归纳起来就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自利人。

    "自利人"是说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为了有利于自己。比如,我们每天辛苦劳作,是为了自己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钱买东西,在基本温饱解决以后我们还要不停地劳作,这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钱,以能使自己以后生活得更好,说来说去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中国民间谚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前都被误解而遭批判,但其实它的意思是说,人若不为自己去劳作,去获取自己的生活资料,天地之间是不会让你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人为你提供"免费的午餐",不劳动者不得食。似乎只有那些天上的鸟儿不用劳作,野地里到处都有它们的食物,不过它们也得早起觅食,否则也会饿死。

    "理性人"是说每个人都会进行算计,都知道做什么事情和怎样做事情才能有利于自己。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会用最好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这里的"理性"总是指的有限理性。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占有信息的多少、理智和聪明的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复杂多变使人难以驾驭等等。但是,尽管如此,每个人总还是要尽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趋利避害既是每个人的本能,也是他的理性使然。

    经济人假定来自于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这是一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可以说,经济人假定是整个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没有这个假定作基础,经济学的大厦便无从建立。

    经济人假定虽然来自西方,但它却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人性。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位著名的人物叫司马迁的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它客观地描述了古往今来天底下的芸芸众生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奔忙的景象。所以,这个假定虽是假定,却是一个合乎事实的合理的假定。

    尽管现实中并非人人都是如此,但这个假定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当我们进行社会管理的时候,必须依此假定来制定政策,否则,管理就可能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最终必将遭到失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所有的国家事务都需要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处理它们时取得进展。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人,就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思索国家事务。他们就像试图阅读诗歌的文盲一样"。不懂得"经济人假定"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必然失败,比如,以前我们假定人人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雷锋",人人都会少索取、多付出,于是,我们制定的政策就是:到人民公社的食堂吃饭不要钱,在人民公社的土地上多劳不多得。但是很快,吃得多而产得少,最后,人民公社只好倒灶。违背"经济人假定"而设计的乌托邦注定会被历史抛弃。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人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