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拖累银行上市进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9日 10:01 上海证券报 | |||||||||
最近一段时期,媒体相继曝光了一些银行业丑闻,涉及金额之大令人震惊。中国银行体系存在的监管漏洞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为此,银监会紧急出台了两项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应对措施。有分析评论人士认为,不断曝光的银行业丑闻虽然不会终止银行改制上市的进程,但却会影响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投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步伐。
银行道德风险不可忽视 从频频曝光的银行大案中,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业中极少数管理人通过"内外勾结"和"监守自盗"等方式,将国有银行当成了自己敛财的"温床"。层层设防的金融规章制度和银行内控机制"形同虚设"。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件不仅反映了银行业中的腐败现象有多严重,而且也暴露了银行监管体系中所存在的明显漏洞,如银行相关制度不健全、对制度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规定者查处不力以及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等。这些漏洞,给了一些银行内部人员"以权谋私"的机会,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道德风险。 深究银行业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主要还是银行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目前,银行的管理者可以不对其名义上的所有者------代表全体国民履行出资人义务的政府负责,遇到坏账时可以不停地要求政府注资来化解银行风险。尽管政府帮助几大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因承担了一些政策性指令而产生的历史包袱,但当银行经营不善或因金融丑闻诱发大量坏账时,照样可以获得"政府注资"来解决坏账问题。这种反向的激励机制便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 尽管目前银行业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采用了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政府注资冲销了大量坏账,启动了中行和建行的资产重组,并通过聘请境外机构来帮助银行实现现代化管理等,以此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但在目前的银行改革中,风险控制管理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例如,地域分布广阔的银行分支机构的操作风险仍难以控制,难以改变一些由于体制性因素而形成的商业运作方式。这也是为何银监会要紧急出台相关规定的根本原因。由此,也给市场留下了更多的疑虑,尤其是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调整时,银行贷款是否还会不断产生大量坏账?如果今后坏账还是要由政府"注资"来冲销,那么这部分的银行风险最终将由全体国民来承担。从目前银行丑闻所暴露的频率和规模来看,市场也许会担心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国民财力来化解银行业的道德风险及其衍生的其他风险。 资本市场能否"吸纳"银行风险 当我们看到道德风险会导致银行风险陡然增加时,首先会想到可以利用银行改制上市,将银行风险转嫁给资本市场。因而,从目前看,与其说中国的银行业改制上市是为了加紧改善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倒不如说是让资本市场尽快来吸纳银行业风险,这似乎已成了目前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头等大事。 从已曝光的诸多银行丑闻看,目前银行体系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制是失效的。如果在这一条件下,仅通过对银行实施一系列的"整容手术":注资、降低坏账率、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产重组等,就将银行仓促推入资本市场,势必会遮盖住银行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仅是短期内利用会计手段包装所掩盖了的诸多风险,而且更重要的是,银行体系仍难以摆脱转轨经济的诸多烙印如商业运作方式等所带来的特有的经营风险,潜在的银行坏账可能还会不断涌现。即使银行上了市,也会不断地要求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来弥补因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力等因素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增长及资本充足率的不足。这一苗头从已上市的银行板块身上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 当然,从积极的方面看,在银行上市之前将银行丑闻集中曝光出来,有助于将原来依附于体制内的"脏东西"清理出来。银行处理这些案件时程序公开、规范和透明,反倒可能提高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尤其是待"污浊"清理之后,就可以给境内资本市场输送更多的蓝筹上市公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