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四专家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趋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 09:15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柏晶伟

  3月26日,由北京金融街股份有限公司和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主办的“金融街论坛”,将议题锁定在“宏观调控”上,把去年以来经济学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

  勿将政府职能

  与宏观调控混为一谈

  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我担心,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还很短,有些事情刚刚开始,经验还不足,宏观经济政策上出点偏差没什么大惊小怪。即使发达国家搞了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它的宏观经济政策也经常有偏差有讨论。关于宏观调控,梁小民先生说,宏观调控现在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我也有同感。我们很多时候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宏观调控混为一谈。最典型的是最近把环保纳入宏观调控体系,我赞成加强环保,但不能让环保跟着宏观调控跑,比如经济过热了,提高了环保标准,什么都不能上了。现在有学者提出烫平增长周期,实际上很难烫平,总有一天要下去,那么我们为了鼓励投资把环保标准再放下去吗?这种表面上是强化、重视了环保,实际上从长期来看是弱化了环保。再比如银行监管,当初主张银行监管和货币政策分离的主要理由就是银行监管不能跟着宏观调控走,不能说银根放松的时候,监管也放松了,什么都可以贷,等银根一收紧的时候什么都不能贷了,甚至过去贷的都成了错误。这样作为商业银行就不知道怎样办了,投资者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要高度关注金融风险。加入WTO以后,我们的经济结构还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经营机构的行为开始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不一定就是非常理想的结果。第一,现在高端市场让给外资银行,因为我们干不了,农村金融、合作金融都不愿意干,大家都在往中间收缩,国有银行现在收缩到中间,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也要搞跨区全国性的,也想往中间走。连信用社改制也变成商业性的,两头没人做,中间又过度竞争,将来银行有可能因为密度过大要出现淘汰,这是第一个风险。第二,现在银行的信贷员开始避险,但避险的行为之一就是把款往国字头项目贷,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项目。作为银行信贷员的个人是避险,而且避的是政治风险,结果导致银行整体的风险更大,而且这还拉动了重化工。

  财政力度缩小 货币弹性增大

  陈东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双稳健”政策。如何将稳健政策进行操作?财政基本上有一个确定,比如今年长期建设国债比去年减少300亿。我认为,今年财政推动力度会小一些,使得原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变得更为稳健。去年的宏观调控对今年整个经济的需求有所控制,估计经济增长如果减缩一个百分点,需求的扩张度会小一些,今年主要压力来自于国际市场的传导,比如石油、矿石等其他产品价格上升会不会传导到国内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增长的思路,更重要的还是增长的效益,反映在企业就是微观的效益,反映在银行就是金融后续风险问题。今年要适当地改善企业成本压力,比如调、减税,通过这个办法使企业成本构成压力有所减小,通过调整,使得企业不会因为需求有所收缩,一下子发生利润大幅的下降。

  在货币政策的措施上,我认为,今年会有更多的弹性。货币政策会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单一的利率信号,对加息周期的看法,我想即使是利率这样的金融工具也要有灵活性,不一定就是连续地往上加,是否加息主要是看经济增长的稳定度,主要是看物价,还要看就业、失业情况。我估计今年失业压力肯定会比去年大,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下降,登记失业率也有所下降,今年的毕业生、新增劳动力整个压力都是非常大的。

  从宏观经济来讲,今年要防止加速度,不要让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再循环向上,物价也不要再循环向上,稳定在目前的水平。这轮经济增长速度是9%左右,和原来的15%、13%是不一样的,以前是投资、需求双膨胀,现在的情况是,物价基本控制在3%左右,经济增长9%左右,登记失业率4.3%、4.5%左右,整体指标比较平衡,稍有偏暖的状态,所以在这个条件下货币政策全面的、力度很大地紧缩恐怕是不适宜的。

  地方赶超战略导致经济快速增长

  李成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我国的经济就像一个奔腾的骏马,发展得很快,很有活力。但是我们没有为这么好的经济形势感到非常高兴和轻松,而是始终强调要加强宏观调控,要避免过热,要采取这样、那样的政策,更多的是一种忧患的感觉。我们经济过快增长的因素在哪里?经济学界有过很多的分析,也有很多的常规说法。我提出一个新的因素供参考。

  经济增长快缘由之一是出口增长快,这个不必有太多的忧虑。原来我们以为加入WTO以后,由于我们产品的竞争力很弱,市场体制不够规范,很多方面跟国际没有接轨,我们的出口形势可能会受阻。结果事实相反,我们的出口形势比较好,这个无须多虑。另外,投资是拉动经济的比较重要的因素,这是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地方经济你追我赶,互相攀比,加快了增长速度。

  我们的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这不是转轨时期的现象,政府主导经济是中国经济的特色。这次人代会有一个突出的提法,就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宏观调控主要是靠政府,所以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府调控不仅是中央政府调控,地方政府的作用也相当大。我了解的一些情况是,几个大的地区如中部、东部、西部,改革开放以后政策一直向东部倾斜,优先发展,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五年来成绩很大,2003年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开局良好,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促进中部崛起,这次人代会又做了具体的阐述,中部也在加速发展。这几大块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这里中央政府的行为起很大的作用。重要的是,省与省之间攀比严重,各个地区都在优化空间结构,都在进行区域经济整合,充分地表现在发展城市群上。城市群现在在全国各地形成了热潮,河南是中原城市区;安徽是一加四城市区,即合肥加上铜陵、芜湖、安庆、马鞍山;江西提出南昌、九江和景德镇三角城市群;湖南提出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这些城市群之间也在比赛,地方官们、地方政府在铆着劲赶超。这是经济增长得很快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要对地方政府、地方官员的行为和经济发展的态势有一种约束、调控手段。

  缺少一个和谐的金融体系

  秦池江(中央金融学会副秘书长):要重视经济中长期的发展问题。从财政安排来说,去年一年增加财政收入5000多亿,主要用于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今年的财政预算增长幅度也不小,但是用于科技三项费用全国只增加1000万。这么一个支持力度对经济长期发展有多大的余地值得担忧。至于金融问题,目前货币供应总量足够大,因为货币供应总量和GDP比例是1:1.8,全世界像这么大比例的发达国家一个也没有,中等发达国家一个没有,次发达国家能找出一、两个,我们是货币供应量最多的国家。现在的资本足够用了,问题在于缺少一个和谐的金融体系。

  金融领域体现的不和谐有:第一,金融组织体系不和谐。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监管部门,都是分散的板块关系,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的严密组织结构。尤其是为低端客户服务的中小机构非常薄弱,比如城乡信用社。这样一个金融组织结构,使得我们高端客户上不去,做不过外资银行,中端客户是无序竞争,低端客户谁也不想干,这么一个组织体系很难取得多大效果。第二,社会融资市场不和谐。包括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等,这些市场里最重要的是短期融资市场,现在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以至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遇到难度最大的还是短期融资市场问题。第三,城乡金融功能不和谐。金融机构都聚集在城市里,争个你死我活,打破脑袋争存款。但是农村金融功能如何完善,缺少研究。第四,客户服务的目标和方式不和谐。金融市场是广泛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服务方式、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服务途径。但是现在的金融服务大家在报纸上看到的、银行宣传的都是个人理财。而大多数人还达不到由国有大银行帮助理财的程度。第五,金融法律和监管不和谐。目前金融法律缺乏宏观、总体、长期的考虑,对金融业该约束的约束不了,不该管的管得太死,使金融业无法发展。第六,金融人力资源的配制不和谐。比如上面要吸收高端人才,但是金融系统里更多的是低端人才,他们处在提心吊胆的状态,不知道这个机构能不能存在,不知道能不能下岗,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存款业务,不知道会承担多少风险责任。低端人才处于这样的状态和环境中,他能有多大的竞争力?多大的创造力?多大的工作热情?第七,金融环境不和谐。目前金融环境让人担忧,关于信用制度问题我们喊了三年,但实质上目前的进展还不是很大。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