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美国医药行业的“五宗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 08:01 经济参考报

    美国医药巨头最近好像不太走运。畅销药品从市场上突然撤回,消费者对药品、制药公司和医药监管部门越来越不信任,这都使一直以来遭受非议最少的医药行业颇感日子的难过。在美国这个全球医药利润最丰厚的市场,医药行业正在日新月异的经营环境中努力挣扎,并试图寻找最佳的生存方式。

    最近一期的英国《经济学家》发表文章称,美国制药公司正在
经历的危机对于全球的医药行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美国医药产品的价格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这与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由政府决定不同。其次,制药公司往往都选择美国作为他们的研发基地,尽管研发外包已成为“时尚”,但目前全球医药研发基地仍以在美国为主。再者,作为世界上医疗费用最高的国家,20004年美国的医疗费用达到1800亿美元,超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由此决定了美国在医药产品上的花费也居世界第一位。全球最大的药品信息公司IMS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医药行业的总销售额达到了5500亿美元,美国所占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40%。

    信任危机

    《经济学家》的文章称,一位在美国制药业从业多年的管理高层说:“这两年是医药行业20多年来最黑暗的时刻。丑闻不断和贪图暴利的指责把制药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推向了最差。”

    2004年6月2日,美国纽约州检察长埃利奥特·斯皮策对英国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正式提出起诉,指控该公司在销售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PAXIL)时故意隐瞒药品的负面信息,使得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和少年在服用这种药物时无法了解其真实的安全性和效用。斯皮策的办公室指出,当时葛兰素史克公司在研究帕罗西汀是否适合未成年人服用时曾经进行了至少5次研究。但是这家英国制药公司最终只公布了其中一次研究的结果,对于其他几次研究中发现的该药物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的负作用,包括可能增加患者自杀的冲动和行为等未予公布。在斯皮策提出起诉后,葛兰素史克公司的股票立刻应声下跌,股价在当天的交易中下挫了2.9%左右。

    之后不久,默克制药公司于9月突然宣布撤回治疗关节炎的药物“万络”(Vioxx),原因是该药物使用的以Cox-2抑制药为代表的治疗关节痛的材料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11月18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以下简称FDA)负责监督获批药品安全事务的科学家戴维·格雷厄姆,被要求到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作证,他宣称,FDA高估了药品的治疗作用,却“严重低估、忽视、不尊重药品的安全性”。他还暗示,FDA与制药公司过从甚密,其本人也受到了巨大压力,被迫改变对万络药品增加心血管疾病几率的结论。格雷厄姆的证词对整个美国制药业产生了爆炸性影响,制药公司股票价格应声而落,其中阿斯利康公司股价当天就下跌10%,葛兰素史克公司股价下跌6%。

    近来,由于没有出色的制药公司来挽回负面影响,制药业股票已整体陷入萎缩期,截至去年12月10日,标准普尔500家中制药业指数当年就下跌了12.8%,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标准普尔500家股票指数在去年上升了6.8%。

    价格过高

    文章说,许多品牌药品在美国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全球其他地方。美国商务部近期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如果将54种主要处方药在各国的价格进行比较,2003年这些药品在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价格平均都只有美国价格的一半。

    尽管制药公司提出,许多医药产品之所以定价很高,主要是为了能有足够的利润可以推动创新和研发的进行,但是许多美国人都对此辩护嗤之以鼻。美国Kaiser家庭基金会前不久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00名美国人当中,只有14%的人相信,在高额的研发费用下,现在的医药价格水平公正合理,而46%的人赞成由政府制订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医药价格,虽然这可能会导致制药公司利润的降低和研发的减少。

    不过,大的制药公司正努力寻找证据使人们相信,为了使研发正常进行必须保证充足的利润。咨询机构CMR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制药公司现在将销售收入的15%至20%投入研发,在过去10年中全球在制药方面的研发支出已经翻番,今年将达到560亿美元。虽然最近几年各大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并不少,但2002年FDA批准生产的新药数目下降到了12种。而且,新药品的开发时间越来越长,50%的研发成果在临床试验的中后阶段仍旧会出现试验失败的情况。事实上,许多新药品实际是由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开发出来的,他们将自己开发出来的产品以很高的价格卖给大的制药公司,由后者进行临床试验、向监管者申请登记并负责市场开发。

    营销模式

    文章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他的《财富第五波》中提到:“病人看病时,总认为医生会针对他们的病情开最好的药或给予最好的治疗,其实不然。病人所吃的药或接受的治疗,通常都是对厂商、保健公司,甚至医生本人最有利可图的治疗方式,未必是最好的医疗方式。虽然全球各地处方药的药厂振振有辞地指出,药品价格昂贵是因为研发成本很高,但实际上药厂的行销推广费用远高于研发成本。”

    保罗·皮尔泽还指出,制药公司仿效食品公司聘请相同的广告公司,以形象广告直接“诱惑”消费者。这些广告的处方药虽然只能依照医生的处方合法调配,但病人已经被直接洗脑,认为这种药品是救命仙药,而要求医生将此类药物写进处方。而另一方面,制药公司通过邀请医生及其家人出入高级餐厅、提供免费观光旅游机会、赠送礼物和免费样品等方式,利诱医生在处方上写上自己的产品。美国各地医生对相同疾病开出的处方截然不同,这完全取决于哪一家药厂在他们的区域有绝对的市场占有率。

    根据市场分析机构Verispan提供的数据,去年美国制药公司由推销员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进行推销的花费为147亿美元,向消费者直接进行推销的广告费用至少为36亿美元。制药公司现在在营销和管理上的花费已占其销售收入的1/3,这一比例足以和可口可乐、雀巢等日用消费品相“媲美”。

    批评人士指出,制药公司应当降低促销的费用,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产品价格,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研发的正常进行。而制药公司则反驳说,营销费用并没有被浪费,因为营销一方面可以让医生了解最新的医疗科研情况,另一方面公众也可以知道现代医疗条件已经发展到了何等先进的地步。

    也许经济利益要比道德说教更能推动营销改革的步伐。在医药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若要增加收益,医药行业的营销模式就必须改变。一些制药公司,比如葛兰素史克,也开始置疑传统的营销方式,不过市场更关注的是辉瑞公司的举动,该公司雇用的销售人员占据美国销售人员总数的10%还要多,辉瑞将在近期宣布对其销售和营销运营的改革方案。纽约的一家研究公司Mehta Partners的分析人员指出,作为医药行业现行营销方式的始作俑者,只有辉瑞公司的改革才能改变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

    专利保护

    文章介绍,今年2月21日,又一场收购风暴震动了医药界,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公司收购了德国第二大非专利药生产商赫素公司的全部股份和美国制药公司Eon Labs 67.7%的股份,两笔交易总额约83亿美元。诺华将收购的两家公司整合到其非专利药公司——山德士公司旗下,由此坐上了世界非专利药的第一把交椅。诺华之所以看重非专利药公司,主要是看到了国际医药市场上大批专利权即将到期的医药产品。据媒体报道,到2008年,全球大约有30种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药品将失去专利保护,总价值在600亿美元以上。

    非专利药公司向来奉行“拿来主义”,当某种药物的专利保护期结束后,就是它们大显身手的时候。由于省去了大笔的研发费用,非专利药的价格只有其专利期的药物价格的20%左右。因而非专利药以其物美价廉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美国大制药公司面临的重大难题就是其对专利保护的依赖,他们在专利保护期内通过制订很高的价格尽量攫取利润,保护期结束后就放弃这种药物的生产,或者逐渐淡出市场,专利到期对制药公司来说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据雷曼兄弟公司估计,在美国至少有价值88亿美元的医药产品将面临专利到期的问题,如果悲观一些,这一数值将达到155亿美元。

    一方面是专利到期带来的巨额利润源的取消,另一方面是来自政府和公众团体的降价压力。许多州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已向法院控告制药公司在专利期内通过不合理定价攫取暴利,相当一部分大公司正面临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反托拉斯调查。在岌岌可危的研发瓶颈下,美国的大医药公司已经陷入“前怕狼后怕虎”的境地。

    监管问题

    文章认为,现在不光制药公司头疼的事情一大堆,作为监管者的FDA也不断被指责在对药品的安全检查结束之前就批准了新药的生产,国会已经收到好几个要求改善医药安全检测状况的法案。上个月,政府还宣布要成立独立的医药安全检测机构,对上市后的药品实施监督,并且政府还将加大对药品安全的宣传力度。

    人们要求制药公司降低价格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采取的对抗方式之一就是“再进口战略”——将从美国研制出来的药品再从国外进口回来。2003年大约有价值7亿美元的药品从加拿大出口到美国, 因为从加拿大购买的品牌药平均要比美国便宜40%。到加拿大境内购买药品的人群中不光有坐着长途大巴跨越国境的美国老年人,而且还有许多城市的市政人员和不少州的立法人员,后两类人主要是为了确保这些药品的安全运输。

    布什政府对这种民间自由贸易采取了一种放任的态度。从法律上来讲,个人进口外国药品是违法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局还没有认真执行过相关的法律。美国卫生和福利部去年年底公布的一项报告称,美国个人从国外购买药品是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原因是这些产品的质量很难验证。报告还指出,如果这些事情交给被授权的批发商来运作,那么安全问题就更容易监控一些。

    国会今年将讨论“再进口”问题,但是没有几个美国人相信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制药商的药品销售和定价问题。加拿大政府也在想办法限制药品的出口,部分原因是担心其国内出现药品短缺现象。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医药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