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资源危机后的“中国因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 11:45 上海证券报 | |||||||||
去年以来,煤电油运行业在旺盛的需求拉动效应下所引起的供给不足和价格躁动作为一种"中国现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资源并不富裕的经济大国,资源矛盾的激化不可避免,上游资源型行业的持续景气伴随着资源储备的不断减少和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源输入国之一,这种经济现象显然也成为落在资源输出国手中的制肘,近期油价和铁矿石两项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出现价格飚升或多或少折射出一些"中国因素"。
不难发现,上游价格的高烧不退,既受到下游旺盛需求的支撑,同时也因为许多上游行业并非成本的终点,其自身需求和成本的不断加大只有通过产品涨价来转嫁。从产业链的传导效应来看,有些下游行业的价格弹性小,能够成功地将上游的价格压力传递到终端消费,行业整体效益并未受损,最终是由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来埋单,而有些价格弹性大的行业就必须牺牲利润来承担上游涨价。同时,在价格的传导过程中,还存在着乘数效应,越是靠近产业链起点位置或者所提供原材料占下游生产成本比重高的,价格传导的乘数效应越大,但由于产业链的组成和作用机制十分复杂,乘数效应很难被精确计量。 结合到证券市场,受到上游行业持续景气的影响,近年来上市公司业绩出现整体提升,但其中的结构性因素仍然占据主流,上游行业上市公司本身的市值规模以及融资政策的相对宽松,使其对整个市场的正面作用得到阶段性的集中体现,但这种结构性因素一旦进入拐点,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就会逐步显现出来,尤其在价格传导过程中,上游景气如果确实以下游不景气作为代价的话,这种对整个市场的正的边际效应将不断下降,最终变为负值。从历史上看,国际上的几次能源危机都造成过证券市场的波动和萧条。 要给上游行业的虚火降温,同时又不以改变宏观经济的良性增长为代价,只有适当降低整个经济体系中对上游行业的需求,同时补充新的增长动力,因此去年以来国家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轻易结束,其最终目标是要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从资源消耗型的投资拉动逐步转向价值创造型的内需拉动。很显然,这个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今年煤电油运以及原材料的价格能否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运行,将成为整个宏观经济的一道坎,资源危机爆发是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更是生性敏感而且正处在重要关头的证券市场所不愿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