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制度形同虚设 反思银行改革盲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 11:00 证券时报 | |||||||||
从山西金融诈骗大案、中行哈尔滨高山案、农行内蒙古金融大案,到最新的中行北京分行6亿元骗贷案,银行业丑闻近来是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案件频繁发生,充分说明国家担心的金融风险问题是不无道理的。当然,过去或者说在传统的观念里,大家对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担心往往集中在信贷风险特别是大量不良贷款可能带来的风险,这几年来,所有精力都集中在防范这方面的风险上。近期,内外勾结等形式窃取存款、诈骗资金的案件频发,说明商业银行可能发生金融风险的环节是多样的,是
中行北京分行6亿元骗贷案的报道中,记者列出了一条银行资金被骗的路线图:揽储→内外勾结→制假凭证→挪用(或诈骗)资金。笔者从事金融工作近30年,觉得这位记者的分析切中了要害。实际上,许多案件发生的导火索都是揽储造成的,而商业银行基层员工的揽储压力是由内部不切实际的揽储任务造成的,这些任务往往与员工的工资和待遇挂钩,而商业银行层层压揽储任务既有内部经营原因,也有各个银行之间不规范竞争原因,竞争不规范原因是由于监管不到位造成的。这应该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深刻教训。 这些内外勾结的金融案件只要稍加防范是不会发生的。目前,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并不过分,只要有一个环节能够把住关就不容易发生。关键是,制度再多,也要靠人来执行和实施。完不成存款任务直接关系到一线员工的切身利益,在这个理由下,一线员工无话可说,一切制度也得让路,一切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每个银行都有定期检查制度,问题在于能否落实。已经建立的制度不能落实,是比制度本身缺失更为严重的问题。内部监控人员往往有职无责,即使在检查中没有及时发现问题,也没有什么后果,高待遇不变、高补助照常发放。会议多、检查多、制度多和文件多,在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得同样突出,而为何这“四多”不能够阻止大案的发生呢?这应该是教训之二。 基层员工的麻木不仁是造成大案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高任务、低待遇情况下,在耳边一直响起“不干就滚蛋,有的是人干”的声音下,在几年来“改革”成了“裁员”的代名词的情况下,银行员工确实产生了危机感,但这种危机感并不都是转化为干好工作的动力,而是出现了朝不保夕、得过且过、人心涣散的情况,甚至给基层职工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这种情绪下,一些职工如何安心工作?如何尽职尽责?哪还有心思严格把关、执行好制度和政策呢?通过这些案件的发生,要反思一下,商业银行的改革是否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否切实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银监会为遏制大案发生,亡羊补牢出台了所谓的铁规13条,相信各个商业银行也出台了许多所谓的硬措施、高压线,但是,必须明白这些制度以前并不是没有,这些制度最终是靠人来执行的。 希望监管部门和各个商业银行能够静下心来对商业银行的改革、管理进行一下深刻回顾和反思,总结一下几年来的改革、管理的得失。笔者认为,这些,也许比进行所谓的改革改制更加迫切和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