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若闲“整个家电制造业已经到了危机时代。我们自己的家门口,也已经变成一个国际化的竞争市场。”格兰仕集团公司执行总裁梁昭贤说。
中国家电业正面临一场大困惑。
他们迫切想知道:中国制造何处去?“走出去”如何走好?而迫切想要得到答案的,
也不仅仅是作为中国制造业代表的中国家电业。
中国家电业正面临一场大困惑。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有反倾销诉讼的当头棒喝,有资本大鳄的并购豪赌,有厂商大战的正式决裂,“中国制造”、“中国价格”、“中国威胁”纷纷扬扬。“整个家电制造业已经到了危机时代。我们自己的家门口,也已经变成一个国际化的竞争市场。”格兰仕集团公司执行总裁梁昭贤说。他们迫切想知道:中国制造何处去?“走出去”如何走好?而迫切想要得到答案的,也不只是作为中国制造业代表的中国家电业。上周,在格兰仕集团主办的“中国家电何处去———‘加工、制造、创造’主题研讨会”上,商务部外资研究首席专家马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专家陆刃波等,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放手让企业自己发展
“中国家电领域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但为什么还不能把最低劣的企业淘汰掉?”商务部外资研究首席专家马宇的质疑颇为尖锐,“中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单从一些基本生产要素的角度看,我们并不具备市场经济的雏形。”马宇表示,他个人的看法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化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目前中国市场的资源配置还无法让市场完全自由决定。他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考虑宏观的管制和法律政策的制定问题,“我的观点是,不如干脆不管,让企业自己发展”。
没有品牌的企业死得快
“没有技术的企业肯定要死,没有品牌的企业死得更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专家陆刃波说,“家电业发展到今天,归结起来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品牌。”他认为,家电业的门槛很低,如果没有技术和品牌,家电业终究仍会停留在加工、制造等低利润领域,白白丢失大为可观的“品牌利润”。“现在来看,中国的某个产业壮大以后,相应的反倾销政策也随之而来,这都是人为制造的,目的是阻止产品输出”,陆刃波说,“品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品牌全球化的机会是存在的,关键看我们怎么去把握。”
主要竞争已不在民企国企间
“在过去的10年,最重要的竞争力来自制度的竞争力,也就是改制的竞争力。”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赵民说。是不是上市就真的能够解决国有企业的所有弊端?赵民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表示,谈到家电行业的产业政策,谈到一家企业的竞争力的问题,首要问题应该是产权制度的竞争问题,“当我们制定一个产业的政策的时候,评论一个产业的环境的时候,以及看待一家企业改制的时候,其标准应该是,对企业本身的长远竞争力是不是好的”。我们面临的主要竞争,已经不是前两年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竞争,而是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他说。
“走出去”不能照搬日韩模式
中国的家电企业“走出去”可不可以走日本和韩国的模式?赵民说:“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中国企业往外走的环境和条件,与韩国、日本大不相同。最重要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对日本、韩国企业往外走是持支持态度的,他们愿意让日本、韩国承接其制造业,因为日本、韩国从规模上、人口上都永远不可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但是,美国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它不会改变这一基本战略。赵民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要首先做好区域化的国际公司,而不是一步到位做全球化的国际公司,他说,“中国公司的国际化首先要做亚太地区,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策略选择。”
海外营销的命脉何在
对于“到底是做单一产品还是多产品”的问题,赵民认为,除非收购,否则家电行业就应该发展一个品牌的全系列产品。据他分析,国际上,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到最后的家电公司,都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相对产品多元化,“比如日本、韩国的家电公司,能活下来的公司,肯定不是只做一个产品的,而是全系列的产品”。本质上,家电行业最后竞争的是综合成本,尤其是营销渠道成本。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赵民不主张像日本和韩国一样把生产基地放过去,而是“把营销模式放过去”。他说,跨国公司来中国设厂是因为中国的成本低,而中国家电公司能够打败跨国品牌,主要赢在营销上。他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营销,不能再停留在原来的发展大批总代理的模式上,而是要“一点一点往下走”,发展多级代理,“这是命脉”。“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路径时,有的是不可以学的,有的是可以学的”,赵民说,“到中国来合资是不可以学的,我们中国企业到外面去是不可以合资的,也没有必要设厂,可以学习的实际上就是扩大客户群”。(实习生/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