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63%人不再“迷信”外国品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08:49 东方早报

  调查缘起

  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短短一个月内,跨国大品牌在中国集中遭遇信任危机。他们所代表的“优质”形象接二连三地遭遇重创:先是亨氏,后是卡夫和金宝汤,接着是肯德基,然后又轮到了强生和立顿。而所有事情的发展脉络也极其的相似:众企业先是一致辩称“产品质量绝无问题”,而后又由有关部门介入进行调查,最后,产品先后“被迫”下柜。
为什么会这样?是洋品牌突然变味了,还是消费者的眼睛越来越“尖”了?为此我们上周通过wwwsearchinanetcn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查。

  上周的调查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806位网民参与调查,其中68.4%的受访者为男性,31.6%为女性。受访者年龄主要分布在18岁~25岁(占361%)和26岁~35岁(占48%)两个层次。受访者工资收入集中在1001元~2000元之间,平均收入2061.39元。持有大专学历的占35%、本科学历的占43.7%。

  如果说,以前中国市场对“洋品牌”的喜爱带有某种盲目性,那么现在这个市场正变得越发理性成熟。越来越多的外企进入中国,既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也增强了他们的维权意识。“傲慢与偏见”注定无法取信于人。上周的调查显示,有66.2%的人因这些不良事件而对洋品牌的可信度打折扣。还有63%的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完美”是过去被国人在他们头上罩上了一层光环,因而让人产生盲目信赖。洋品牌遭遇危机品牌可信度下降

  在不良事件发生后,有70.3%的人表示关注,并希望这些跨国品牌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数据显示,有66.2%的受访者认为一向以“优质”形象示人的洋品牌出现质量问题,让他们对这些品牌的忠诚度和可信度出现折扣。只有21.1%的受访者觉得这些不良事件不会影响到自己对这些品牌的忠诚度和可信度(如图1)。六成人表示不再盲目信赖洋品牌

  颇耐人寻味的是,洋品牌在接连触雷后,表现得颇为轻描淡写,即便说要赔偿,也是未见下文。此次事件让63%的受访者明白,跨国公司之所以“完美”是过去国人在他们头上罩了一层光环,因而让人产生盲目信赖。持否定意见的人仅为25.5%,不足持肯定意见的一半。

  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消费者不再“迷信”洋品牌的标志,但它更说明了,事件只不过是恢复了洋品牌制造企业的真实面目。以前我们眼中的貌美如花,不过是国门初开时的雾里看花。70.2%人表示因证据不足将放弃维权

  以肯德基为例,很多人都吃了“涉红”产品,但由于没有索要发票,对证据的收集产生不利。调查显示,有66.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胜诉的可能性不大。当问题问及“是否会因拿不出证据,而打算放弃索赔?”时,有70.2%的受访者的回答是“会”(如图2)。这也向社会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益?近半人认为危机给本土品牌带来机遇

  调查显示,有78.8%的受访者表示,不应该给跨国公司“特殊优待”而应该和本土企业一样严格监管。可见消费者已经开始对两者一视同仁。

  还是以肯德基为例,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有近半数(47.9%)的受访者认为这对本土的快餐业发展带来机遇,但也有28.8%的人持否定态度。(感谢上海新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提供数据)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