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深圳学者把传媒大师介绍到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 06:19 深圳商报

  深圳学者把传媒大师介绍到中国

  访翻译家、深圳大学教授何道宽

  从此以后,国内的读者终于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麦克卢汉了。这是他的著作第一次大批量地与内地的学者见面。呼唤、期盼、等待20年之后,他终于要给我们弹响琵琶。这自
然要感谢何道宽先生。

  何道宽教授小档案

  何道宽,1942年生,男,四川洪雅人,深圳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文化研究和美国学、传播学研究,曾任深圳大学外语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等职。论文《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获深圳市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译著《理解媒介》2001年获深圳市社科著作三等奖。

  有关麦克卢汉的主要译著有: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理解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

  《麦克卢汉精粹》马歇尔·麦克卢汉著,艾里克·麦克卢汉和弗兰克·秦格龙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菲力普.马尔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说到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就不能不提到何道宽,因为麦克卢汉的著作大都是通过何道宽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何道宽先生是深圳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他的著译已经接近500万字,可谓著作等身。3月31日下午,在深圳大学文学院的办公室里,何道宽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跟记者谈了他的麦克卢汉情结、他的翻译之路和他的学术研究。

  麦克卢汉的中文发言人

  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60年代,时间不长。目前的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次的热,范围广、势头猛、评著多。信息高速公路崛起,知识经济到来,虚拟现实出现,让人们恍然大悟:麦克卢汉的许多预言一个又一个地实现了。他所谓的意识延伸就是赛博空间,他所谓的地球村已然到来!他的确是电子时代的先驱和预言家。

  何老师介绍,他第一次接触麦克卢汉是20世纪80年代初。1980至1981年在美国戈申学院做访问学者时,他偶然读到《理解媒介》,感到深深震撼。麦克卢汉的思想汪洋恣肆、浩荡不羁,风格优美精警、奇崛晦涩。当时的何道宽很想读,但又读不懂。请教美国老师,也不得要领。何先生期待着翻译与研究麦克卢汉的机会早日到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著文演说,开始述及麦克卢汉。这促使何道宽下决心研究麦克卢汉。1986年,何道宽参加了中国文化书院组织的两个研究班:一月份的第三届研究班“文化与科学”和10月份的第四届研究班“文化与未来”。在10余位授课导师中,有北京大学的乐黛云教授。她在讲话中提到麦克卢汉的媒介传播史,再一次引起何道宽先生的共鸣。讲演结束后,何道宽上台与她交谈,表示想要翻译出版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乐黛云认为很有意义,受到鼓励的何道宽开始着手进行翻译的准备。紧接着的第四届研究班上,何先生应邀为5位国外学者担任现场口译,其中包括加拿大未来研究会秘书长、加拿大环球经营管理局主席、中国国务院高技术引进顾问弗兰克·费瑟。费瑟的演讲题目叫《电子高技术文化》,听上去很宽泛,实际上却专讲麦克卢汉。这一次的口译工作在北大的讲演厅进行,效果很好,受到很高评价,并且促使何先生下决心尽快翻译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翻译《理解媒介》的计划,很快就得到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支持。经过一年准备,半年夙兴夜寐,终于在1988年2月完成了这个极其艰难的工程。不幸的是,何先生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报偿。这个译本几乎胎死腹中。当时的情况是学术市场萎缩,学术译著凋零,出版社不得不将出版时间一拖再拖。有趣的是,虽然该书的版权页上标明的出版日期是1992年,但是实际上的出版时间却是1993年6月。而且,为了吸引一般的读者,这本书不得不采用了一个变通的译名《人的延伸——媒介通论》。《理解媒介》后来又在商务印书馆出了第二版,并成为商务印书馆的常备书,已经重印了5次。在深圳大学图书馆检索《理解媒介》被引用的情况,竟然发现引用何先生翻译的这本书的竟然有184种文献!

  此后,何先生还应邀翻译了《麦克卢汉精粹》、《机器新娘》等著作,关于麦克卢汉的著译接近100万字。《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最重要的、震撼世界的代表作,《麦克卢汉精粹》将他的思想精粹尽揽其中。从此以后,国内的读者终于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麦克卢汉了。这是他的著作第一次大批量地与内地的学者见面。呼唤、期盼、等待20年之后,他终于要给我们弹响琵琶。这自然要感谢何道宽先生。

  勤勉的读书人和翻译家

  “吃苦是福、读书是乐”,这一直是何道宽先生的信条。从学生时期一直到现在,何先生一直是勤勉有加,以苦为乐的。

  回顾人生历程,何先生认为自己抓住了三次机会。第一次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有幸攻读自己热爱的专业,欣喜不已。4年时间,贫病饥寒交迫。不少经济和身体情况好的同学都消沉了,何先生却以超人的勤奋取得优异成绩。虽然健康受到损害而至今不悔。第二次是1978年报考研究生。当时何先生已经36岁,经国家放宽年龄才得到考试资格,尽管备考仓促,仍然顺利考取。第三次是1980年报考四川省首批赴美的访问学者。每一次挑战都为何先生提供了“强化”读书的契机。大学4年,他几乎读完了学校图书馆的英文藏书。1978年应考研究生的2个月中,除去读几十本备考的政治语文英语书之外,还做了大量的英汉翻译练习。

  何先生是一位勤勉的读书人。1978年至1981年,他读研究生,出国留学,大过书瘾。1982至1987年,他购书近千册,或精读,或浏览,或翻检。这批藏书涵盖了人文社科的多数领域,大多是各学科的基础书,对拓宽视野、厚积薄发大有裨益。1987至1989年,他开始涉猎人类学、文化学、传播学的经典名著,饱览了到手的泰勒、博厄斯、林顿、克拉克洪、潘乃迪等人的著作。他对未来学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卡恩、托夫勒、奈斯比特、罗马俱乐部的代表作都进入视野。1989年至1991年回到中国经典,读四书老庄,翻检史记,补中哲史、思想史、美学史、史学史,旁及政治史、经济史。1990年至1993年组建美国学研究中心,获美国领事馆赠送的图书数十种,从纵轴上理清美国社会史、文化史的演变,横轴上把握其主要特征。十数年来的另一个读书重点是跨文化交际。尽量搜求霍尔、康顿、古迪肯斯特、柯尔、兰迪斯名家著作,并尽力引进国内。十数年积累的《新华文摘》、《读书》、《文史知识》等刊物和3000余册各类书籍使何先生受益匪浅。

  何先生也是一位勤勉的翻译家。何先生说,搞外语的人有一种天然冲动,就是把好的外语作品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何道宽先生就翻译了儿童文学作品《希腊小奴隶》,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此后就一发不可收。除了上文提及的麦克卢汉作品以外,何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翻译了一些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经典和名著,比如林顿的《文化树》、霍尔的《超越文化》等。

  每天至少翻译3000字

  2002年,何先生退休之后,由于不再承担行政工作,何先生得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翻译中去。在退休以后的3年内,何先生共翻译出版了8本传播学经典著作,累计达235万字,译著分别纳入《麦克卢汉研究书系》、《当代学术名著·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传播·文化社会译丛》三套丛书,在学术界、尤其是传播学界激起了很大反响,被许多高校传播学博士点、硕士点选为必读教学参考书。何教授因此也焕发了第二个学术青春,在学术界创造了一个高产、多产的奇迹。其中“莱文森研究书系”3种,全部由何先生主持和承担。记者问何先生:“您是怎么能这么高产的?”何先生说:“我一般晚上10点左右睡觉,早上4点多钟起床工作,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工作成效就比较可观。我每天至少要翻译3000字东西,有了3000字打底,我才能心安理得地去做别的事情。”这种对翻译事业的执著与勤勉,正是何先生成为一位高产的翻译家的原因。

  作者:甘险峰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