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构建和谐社会好文共同赏读(读书推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1日 13:38 人民网-市场报

  李朱

  1.《论“和谐社会”》(邓伟志,2005年1月3日《学习时报》)

  这是一篇有相当深度和现实性的文章。全文分四部分,分别是“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几种值得讨论的观
念。尤其是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阶层协调是社会和谐的轴心;弱势群体的状况是检验文明的试金石;“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原因比结果更值得注意;经济与社会互为前提;选举与文化是什么关系;社会组织是社会的血脉;社会管理不能少了硬件;为人民谋福利;制定社会政策主要听谁的等。

  2.《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邓伟志,2005年1月9日《文汇报》)

  本文主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论述了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要处理好阶级、阶层关系,实现阶层“扁平化”,形成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应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来优化社会结构,既要重视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不能忽略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而要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关键是从制度入手,以制度创新来构建和谐社会;最后,管理的重心应转向社会管理,提高社会事业投资比例、制定完整的指标体系、促进文化繁荣。

  3.《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孙立平,2004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

  擅长政治社会学的该书作者认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社会中分化形成了多元化利益主体,因此给当前这个“利益时代”带来了一个解决利益冲突的问题:如何处理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如何解决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要避免成为一种坏的市场社会,就要解决这一问题,而这就需要有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的机制和制度安排。因此,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当前需要做的是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而从利益表达者的角度说,提高其利益表达的理性化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4.《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五篇)》(李培林等,2004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这一组文章体现了社会学意涵。在《和谐社会与社会学》(郑杭生)一文中,作者依据其社会良性运行说指出:和谐社会从理论上讲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实践上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从个人、群体、社会诸方面来研究其运行的具体条件和机制;从由来上看,社会和谐的提出和社会学的发展都植根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的转变之中。

  在《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李培林)一文中,作者以社会学的社会结构视角来看待和谐社会的构建,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社会结构诸层面的和谐,并分析了和谐社会构建中应注意的几个主要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

  在《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李强)一文中,作者从社会学的社会流动角度指出,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确立我国各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文章从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面临的社会流动问题。

  在《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邓伟志)一文中,作者从社会学的社会组织之功能角度认为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良好的协调作用,文章从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之纽带和桥梁、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功能。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吴忠民)一文中,作者从社会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文章认为,促进社会公正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然后从现代公正概念的四个具体内容和规则,即保证的规则、机会平等的规则、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和社会调剂的规则诸方面分析了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5.《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吴忠民等,《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1期)

  本文对“和谐社会”重要战略的形成进行了概括,并在界定其定义的基础上,指出了现代的和谐社会和传统的和谐社会还是存在着区别的。作者认为,和谐社会的第一个标志是,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第二个标志是,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第三个标志是,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一个社会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标志,方称得上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另外,作者还对妨碍和谐社会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6.《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及其启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05年1月11日《光明日报》)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与和谐社会相关的思想资源及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些启示。道家思想对于人和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强调虽然具有消极性和局限性,但也不乏其深刻之处,可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关系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儒家和谐社会观念中对于人际关系和谐的强调,如社会成员各安其位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观,为今日构建和谐社会之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提供了思想资源;它的一个当代启示是:按社会成员对社会的贡献区分其报酬是必要的,社会成员对自己之于社会贡献程度的自觉估量是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另外,以礼乐为根基的人文教化、对风俗和美的强调以及社会成员身心和谐等都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联合推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研究员、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等)

  (本文转载于新华网读书频道)

  《市场报》 (2005年04月01日 第二十六版)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