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混业经营趋势下商业银行如何市场定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 05:3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一、混业经营背景下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

  本文想要澄清银行业存在的一个误解,即将混业经营等同于全能型经营。笔者认为,混业经营不等于全能型经营。

  (一) 混业经营:业务范围限制的取消与金融机构经营模式选择的自主性

  混业经营仅仅意味着分业经营限制的取消,表示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地进行经营模式的选择或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从国外混业经营的经验及发展趋势来看,各类金融机构的类型的趋同趋势与多样化趋势是同时并存的。一方面,金融业的传统分业经营的格局已完全被打破,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等传统行业区分迅速消失,各类金融机构通过业务的相互渗透或全能型发展而显示出趋同趋势;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仍将同时并存。全能型金融大超市和专业型金融专卖店同时并存,专营批发业务和专营零售业务的同时并存,巨型的和小型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总之,金融机构将根据自身的核心优势从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分工经济的内在要求确定自己的业务范围或经营模式,并根据交易成本的约束选择内部分工及参与外部分工的程度。

  (二)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的战略定位

  混业经营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将导致激烈的竞争态势,因此,制定竞争战略将是商业银行决策层的首要任务。如果说金融机构的首要目标是可持续的高水平盈利,那么竞争战略可界定为三个层次:1、低层次的规模或数量型竞争;2、中间层次的低成本经营有效性竞争;3、高层次的产品差异性竞争。低层次的数量型竞争适用于银行业作为成长性产业的阶段;一旦步入成熟期,市场规模不再扩张,低成本经营有效性竞争战略将上升到支配地位。但是经营有效性竞争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竞争使行业经营的有效性得到绝对的提高,却可能没有任何企业得到相对提高,其次,提高经营有效性的竞争导致战略趋同,众多竞争者在一条道上赛跑,结果可能谁也不能取胜。第三,经营有效性的提高是有极限的。一旦金融机构大部分都已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经营时,做到与众不同并让竞争者难以模仿的竞争战略就上升到主导的地位。

  从美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国银行业自1960年代以来,资产规模占GDP的比例再也没有增长,其在总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则从54%下降到1990年代中期的22%。我认为,我国银行业也已步入成熟期,其占GDP的比重在今后20年可能维持相对的稳定,不太可能大幅度上升,但其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可能会从现在的70%左右下降到50%左右。另外,金融业对内与对外的开放,将导致现有商业银行竞争者的大量增加。因此,现有银行在银行服务市场中的份额不是增加而是必然的减少。目前我国金融界(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有一个基本看法容易产生误导,即银行业资本严重不足,需要追加资本。这是需要澄清的。如果从单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的角度看,银行也许是存在资本不足的。但是从整个银行业来看,银行业很可能出现资本过剩。从市场的角度看,一个行业的资本过剩是指在现有市场规模和竞争条件给定不变的情况下,银行资本的实际收益率低于投资者要求的资本收益率。就现实情况看,银行的资本收益率是相当低的,如果考虑到未来外资银行和新兴银行的进入,我国银行业将会出现严重的资本过剩和恶性竞争,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也许就会出现。可以说数量或规模扩张是一个成长陷阱。因此,在对内对外开放银行服务市场的同时,政府应更多地鼓励兼并收购等进入方式,以实现银行存量资本在不同所有制间的转移。十五期间,商业银行需要作出的最重要调整是竞争战略调整,也即彻底放弃数量竞争战略,采取低成本与产品差异性并重的战略。

  全球最权威的竞争战略学家波特曾指出日本公司的致命的弱点是没有战略。或者说强调成本与质量取胜的竞争战略而忽视差异性战略。波特指出:日本式竞争的危险现在更容易辨认了。1980年代,竞争对手远离生产边界经营,似乎在成本和质量上就能永远取胜。日本公司能够在日益扩张的国内经济中或通过向全球市场渗透实现增长,他们的出现不可阻挡。但是,随着经营有效性差距的缩小,日本公司也就日渐陷入自设的陷阱。它们如果要逃脱现在毁灭其业绩的相互摧残的商战,将不得不去学习战略。要这样做,它们得去克服强大的文化障碍。日本是有名的东方一致性国家,公司强烈倾向于弥合彼此间的差异而不是突出那些差异。而战略却需要做出理性选择。中国也是个东方一致性国家,中国企业的模仿和一哄而起形成的恶性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无疑于集体自杀。因此波特教授给日本公司总结的经验教训,值得我国金融机构深刻记取,尽可能避免趋同竞争,选择差异性竞争。

  因此,在混业经营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一定要避免一哄而起地全能型发展,要避免战略趋同和经营模式的趋同。

  战略定位通常有三个基准:第一种战略定位是多样化战略定位,即选择一个系列产品或服务并有效地提供。如建设银行在房地产贷款和设施建设项目贷款上的经营特色,中国银行在贸易融资和国际结算等方面的经营特色。第二种是需求战略定位,即为特殊消费群的大部分需求或全部需求服务。例如摩根斯坦利与美林证券原先各自在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上的区别。第三种是进入式战略定位。通过市场分割以特殊方式赢得特殊顾客的同类需求。例如以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为特殊客户、以民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为特殊客户,或以集中的网点设施为密集居住的居民服务,或通过BTOC方式为分散的客户服务,等等。

  二、 混业经营背景下银行市场定位与内外部分工

  (一)全能型经营模式与内部分工

  1990年代,混业经营背景下,不少跨国金融机构通过兼并收购实现了全能化与巨型化发展的趋势。混业经营确实与大金融机构的全能型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金融机构的全能型发展并不意味着金融机构及社会的分工水平下降。金融机构的全能型发展与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是由企业内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的,当企业内所有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以及生产不同产品的人数增加时,一个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它的分工水平能够同时增长。全能型经营模式是建立在严密的内部分工的基础之上的。

  全球范围内最具典型意义的全能型银行是花旗集团(Citigroup)。目前,其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三足鼎立,投资管理和投资自营活动成为重要补充。其1999年的财务报表反映出的收入结构是:商业银行业务收入占41.4%,投资银行业务收入23.9%,保险收入22.4%,资产管理收入6.1%,投资收入6.7%。就其商业银行业务而言,其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并重,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并重。网络银行业务也得到了重视。

  全能型银行为了使各项专业化经营的业务都能实现规模经济,其各子公司的规模相当大,集团公司更是巨型化发展。例如,花旗的信用卡公司就拥有信用卡账户5000多万个,信用卡贷款740亿美元,占美国信用卡市场份额为16%。花旗金融公司则在美国47个州和加拿大有1174个贷款营业部和19个贷款服务中心。全球消费者总部下的国际业务部就分管着5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分行。北美花旗银行也有分行370家。1999年花旗集团的总资产高达7169亿美元。其1998年排名美国和全球第一。

  (二)外包与银行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

  全能化与内部分工的加强是金融业组织结构变革的一个方面。事实上,金融业的专业化与社会分工也同样得到了增进。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已导致业务的分解,而且细分后的业务实现了更广泛的社会分工。例如。银行资产的证券化就已导致银行业务的分解。以前作为银行零售业务的住宅抵押贷款,凭借证券化技术得以分解成三项业务,并出现了社会分工。第一项是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业务,由于需要与广大的客户直接打交道,这项业务更多地由分支机构众多的商业银行承担;第二项是住宅抵押贷款存量的管理,由于电子传账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使得业务高度集中地由二三家没有分支网点的金融机构承担成为可能。第三项是贷款证券化,也即住宅贷款的融资,这项业务通常由擅长证券发行业务的投资银行承担。

  金融业务的分拆技术已允许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单独定价,从而推动了金融产品供应方面的专业化社会分工。商业银行可以由外部承包并实现专业化分工的业务通常有抵押贷款的管理服务、网络的经营与管理、学生贷款发放、信用卡发行与管理、数据中心、财务报表与报告的提供等。特别是信息管理等服务更倾向于由专业公司承担,实现社会分工。因为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投资规模太大,各金融机构重复建设将是得不偿失的。

  对参与外部分工的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各有特色和重点,从而降低了各自间的竞争程度,而且由于参与社会分工,各金融机构间除了竞争关系外,更多的是合作和互补的关系。因此追求双赢的战略联盟,共同投资或合作开发等协作性竞争或竞争性合作正在成为21世纪国际金融机构关系的新潮流。

  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笔者以为,商业银行发展社会分工的主要障碍在于保护客户正当权益的相关的立法和司法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通过转让客户信息牟取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本来可以通过外包实现社会分工效益的后台服务,银行只能不计成本地搞小而全、大而全,完全由内部自己提供。由此可见,促进商业银行的社会分工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尽快健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制度,并迅速提高司法的有效性。

  中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背景及原因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资本金相对不足。国有企业中优质企业不多,再加上民营企业的天然局限性和银行的所有制歧视等因素,导致银行惜贷行为;大量资金通过拆借市场(利率高达17%-18%)流入股市。

  与此同时,股市泡沫也在不断增长。国有商业银行一边陷入不良资产泥潭,如再陷入崩盘的股市深渊,整个银行体系或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则有崩溃的风险。而且,信贷资金入市是股市泡沫形成的必要条件,从避免股票市场泡沫的角度看也需要限制信贷资金入市。

  以此可见,我国政府作出金融业分业经营规定时主要出于银行体系的安全和避免股市过度泡沫的考虑。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与限制性因素

  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内在要求已经出现。银行存贷款增长趋势减慢,利差收益递减趋势已经出现,特别是开放式共同基金的推出将会对银行的存款业务产生较大的冲击。加入WTO以及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将导致竞争压力的加强,混业经营对于更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零售业务将出现迅速增长趋势,与之相适应,零售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与一体化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强烈。

  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客观趋势还存在一些重要因素的限制: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并未完全克服,银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低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及治理结构的有待完善;金融机构自律与内控制度有待健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积累不足;各大银行的决策层尚未具备应有的战略眼光与战略思想。上海证券报华东师范大学潘英丽教授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