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张之洞的“知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 09:08 中国经济时报

  夜读偶记孙存准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并称为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最后一位代表。他醉心“洋务”,以图富国强兵,亲手创建汉阳兵工厂。毛泽东就说过:“讲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他还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观念,一时广为流传,成为后期洋务派最响亮的口号。

  1898年4月,张之洞写出了大作《劝学篇》,对自己先前提出的“中体西用”又有所突破。《劝学篇》分内、外篇,其中内篇又分《同心》等9篇,外篇又分《益智》等15篇,共计24篇。张之洞在《劝学篇》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埃及,惧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此“五知”确实催人奋进,至今依然闪着亮光。当然,最具意义的当属第四知的“知要”:“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西艺”指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政”指西方的民主政治。很明显,在张之洞看来,“西艺”是末,“西政”才是本,如果只学“西艺”而弃“西政”,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舍本逐末,就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并经历“洋务运动”全过程的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后出此宏“论”,应该说与他对“洋务运动”的切身感受和切肤之痛紧密相关。如果说,《劝学篇》是张之洞对其亲历的“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和洋务思想的系统概括,那么,“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就源自他的“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一向以“世界中心”和“天朝”自诩的清王朝,在遭受西方列强一连串的“重创”后,也感受到“西人制造之长”,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在军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广泛”地向西方国家学习。

  应该说,“洋务运动”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出发点是不错的。洋务派梦想通过学习“西艺”,从而融入1700年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进而实现富国强民。但洋务派追寻的“现代化”仅仅是经济和军事领域的现代化,却“忽视”了走向现代化国家共同具备的规律:现代化应是所有领域的现代化,不仅有经济和军事的现代化,还有政治意识的现代化,社会制度的现代化,文化思想的现代化。而按照我国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观点,国家富强离不开政治改革,但政治改革恰恰是洋务派最忌讳的,他们办洋务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护既有的政治制度。

  于是,沉醉于实现经济和军事现代化的洋务派做梦也没想到,中日甲午战争却给他们“轰轰烈烈”地推进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划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其时,洋务派“领军人物”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已经号称“东方无敌舰队”(中国当时号称世界第七海军强国),却在与毫无名气的日本海军开战时一触即溃,全军覆没。

  对此,后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了,中国和日本都派人留洋,但是日本人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回国后便加以运用,从而自强,而中国人只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而没有看到根本的东西,从而沦为列强的盘中餐。由此看来,甲午战争的结局早在“洋务运动”之初就已经注定了:洋务派舍本逐末,学“西艺”而弃“西政”,焉能不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