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群山
清明节之际,我不禁想起自己很熟悉的“国宝”、排名十大“中国民间故事家”榜首、家住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白鹿庄村珍珠山的刘德培老人。
说来惭愧,作为五峰人,我第一次听到刘老的大名,是1990年在咸宁求学时,一个外
地中文系的同学告诉我的。他托我回乡时,为他找些刘老的资料,供他研究。原来,早在1984年,72岁的刘老即与辽宁的著名朝鲜族农民故事家金德顺老太太齐名了,有“北金南刘”之誉,且于1989年公开出版了由王作栋先生整理的他的代表故事作品集《新笑府》(上海文艺版),在国内外民间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被中国民协评价为“国宝”。这期间,他曾应邀到武汉大学、咸宁师专等地讲故事,给诸多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我回五峰宣传文化部门工作至2004年6月,渐渐成为最了解刘老的人之一。我最先认识他,是在一些书报刊上。那上面刊登着他很上镜的头像特写,那一嘴白山羊胡子像白云,又像瀑布,飘逸,神气。
1991年8月,县文联暨刘德培研究会成立时,我是工作人员,首次见到了从高高的珍珠山来到县城的刘老。他身材瘦小,脸盘瘦削,双眼又小,竟然是这么一个灰不溜秋的老头儿!我暗暗吃惊。但一会儿,我即发现:当他应众多与会者的要求讲故事时,立刻变得神采飞扬,白胡子一翘一翘的。
后来,刘老到县城来过多次,我才发现:他是个天生的近视眼,每次上下楼梯时都要靠摸索着小心迈步。每当我看见,就主动上前去扶他。随着他的视力越来越差,我就越来越感觉到:扶着他,就像捧着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老瓷器,生怕一不小心跌碎了。同时,我发现他的一嘴白胡子越来越稀疏,不禁有感而发,写成一首题为《白胡子好故事》的诗:在绿色的珍珠山中/刘老有一把白胡子/他有多少根白胡子/就有多少个好故事//好故事像瀑布/沿着刘老的胡子向下扑/扑到人们心坎上/扑醒真善美/扑灭假恶丑/没有哪个毛孔不舒服//刘老的故事像白云/飞越土家山寨/飘洋过海/洒落带着泥香的故事/催生发自心底的笑声//看到刘老的一嘴白胡子/就想听他的一肚子好故事/白胡子终将化为灰烬/好故事却会永存。
自1997年始,刘老老得来不了县城,每次都是我去珍珠山看他。1999年元月14日,我陪同北京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杨亮才先生一行,踏雪登上高高的珍珠山,专程到刘老家里,为他颁发“中国民间故事家”证书时,他的双目彻底失明了,但一听见我的声音,就说:“哦,是小谢来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2000年春天,山花烂漫时节,我陪有关人士,去刘老家里,给他送去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首届“山花奖”奖杯时,他已卧病在床半年了,耳目均已失聪。我知老人已不长久了。果然,这年12月13日,他走完了88年人生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纷纷发来唁电,其中我国著名老诗人刘不朽先生发来挽联“三楚长留故事,九天新添笑翁”。15日晚上,我去刘老家里,参与为他治丧,才知道,他的白胡子不会“化为灰烬”,因为他的遗体不会火化,而要按当地习俗土葬,即使尸身腐化了,胡子也不会烂掉,一如他的好故事。
这天夜里,我陪伴着他的亡灵,见到了有生以来场面最为宏大的丧鼓舞蹈,感受着国际国内千余人士对他的不尽哀思。16日上午,冒雪送他“上山”(当地方言,意即“下葬”)。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虽然刘老未能同我们一起走进新世纪,但他的好故事将会永远流传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