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关经济热度的消息扑面而来,显示宏观经济仍然可能进一步高涨。几个重要方面相继表示了对今年经济走势的担忧,虽然也表示出谨慎乐观。以下几个信号特别值得注意。
前不久,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曾用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对中国经济仍然惊人的热度作出衡量,今年1至2月,中国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加16.9%,这个速度已
经接近去年前两个月增长19.4%的水平,中国经济仍然处在高速增长的状态中。
央行方面,周小川行长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物价上涨的压力没有根本缓解:公共服务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国际油价和一些重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都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此前副行长吴晓灵也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不容乐观。
发改委主任马凯在最近的清华演讲中,认为宏观调控任务甚至比去年更艰巨,并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强烈的警告:今年的宏观调控形势如果出现逆转,将妨碍2020年小康目标的实现。该部门的最新报告也认为当前投资扩张的冲动仍然较为强烈,控制投资过快扩张的闸门尚不能放松。
这些信息足以给人们提供关于宏观经济高涨的共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注意到,各方使用的均是局部过热的提法,情况可能确实如此。综合今年头两个月的数据来看,CPI上涨2.9%,PPI上涨5.6%。消费物价指数尚且令人满意,从最近信息看,PPI可能在今后几个月有较大上升,但未必就会充分传导给CPI。可以发现,在2004年的一季度数据中,PPI是14.6%,但CPI只有2.1%。所以两个指标可能会出现显著的背离,而观察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PPI单独上涨可能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未来确实可能出现这种生产资料领域高涨而最终消费品价格变动不大的情况。
其中原因可能是,生产能力的一部分扩张是为了满足出口增加的需要,另一原因是,从工业结构看,中国正处在轻工业化向重工业化转变的阶段,当然还有国际原油和铁矿石等原料价格飙升。这样,虽然我们知道一般消费品的产能已经过剩,但生产资料部门却成为国民经济的瓶颈。在市场供求机制作用下,一般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的同时,生产资料的价格却可能居高不下。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或许仅在于生产环节,而不是整个经济体。
考虑到宏观调控主要部门表示出的担忧,一系列的措施相信会接连出台。然而,调控的具体方式尚需仔细考量。
今年财政政策已经转为稳健,难以再充当主要角色。相反,政府发行的8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加上去年的节余,会形成一定的投资增量。所以在总体上财政不会很快紧缩。
在财政保持中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就承担了宏观调控更多的任务。实际上,从去年10月底加息到最近出台的的房贷新政,央行早已处于调控的风口浪尖。然而,虽然不排除继续加息的可能,但对付生产资料部门的部分过热,一刀切式的做法很难对症下药。加息会导致储蓄进一步增加,消费减少,这与政府扩大消费需求的既定目标是不协调的。正如周小川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不能认为我们已经处于加息周期。所以,尽管央行年内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很大,但可以相信,在幅度和频率上并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积极。
从发改委发出的一系列信号来看,其压力和忧虑程度可能要超过央行。因此,发改委或许已经做好准备采取更加严格的信贷和土地的控制政策,甚至包括一些指令。更多调控交给发改委的一个好处是能够做到有保有压,而不会有持续加息那样的投鼠忌器。并且,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应该期望这些手段继续收到显著的效果。上海证券报傅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