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深圳当代经济观察研究所(I鄄CO)的‘劳工事业’能在更大的范围惠及中国出口企业,企业员工的素质就能普遍提高。如果他们都懂得用法律争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个别企业侵犯员工基本人权、以及不人道地虐待员工的案例就会大大减少。”这是记者对ICO的执行董事和主任刘开明博士和他的“劳工事业”的个人理解,刘开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表示认同。
3月26日,由《经济观察报》和壳牌中国集团主办、历时6个月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案例大赛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在10个获奖的优秀案例中,ICO报送的中国出口企业“劳工事业”选题是本次大赛惟一一个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获奖的案例。其他获奖的案例有水资源保护、替代能源、生态经济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采煤塌陷矿区改造等。
也许是因为它的唯一性,也因为它触及了在可持续发展中企业社会责任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刘开明在颁奖典礼上成了明星人物。
刘开明在介绍案例的电视片中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改变了命运,使他们成为城市里的劳工群体。但是,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这一巨大的劳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及社会地位令人堪忧。
刘开明的“劳工事业”主要是针对跨国公司中国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他对记者说这是他的事业的艰难开端也是他的无奈。何以艰难?因为他的培训内容会让某些企业感到警觉:他要通过培训提高劳工与人、尤其是与上司和资方的沟通能力,提高劳工的法律意识,让它们熟悉国际劳工标准,并关注女工的生理和生殖健康。这些问题无疑会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但同时也对某些企业不尊重甚至压榨员工的行为构成制约。
刘开明第一步先让跨国公司主要是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大企业接受了他,其谋略是:第一,跨国公司不能在欧美和中国实行双重标准,在欧美能做的事情在中国也应该能做;第二,他为之奋斗的“劳工事业”客观上可以提升跨国公司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管理与发展能力。目前I鄄CO的服务已延伸至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品服装、鞋类、电子、五金、塑料和皮革等出口企业,直接和间接连受惠的劳工已经超过20万。
但是,据统计,仅在深圳工作过的劳工就有3000万。刘开明坦率地告诉记者,ICO的“劳工事业”几乎进入不了国内民营出口加工企业。这就是他的无奈了。ICO自2001年3月创办至今,在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合作下,曾经在广东、浙江和上海对政府官员、各级工会和出口企业提供劳工基本权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据ICO的合作伙伴———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国际法协会爱尔兰分会会长丹尼斯向记者介绍,培训的效果很好,有2/3的参加培训的企业认为,即便按照国际标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它们照样有钱赚。刘开明告诉记者,最近一二年来,他明显感到了中央政府对劳工基本权益问题的重视,但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没有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个别政府和企业漠视劳工基本权益的情况还很普遍。
在颁奖典礼之后举行的高层论坛上,本次案例大赛的评委之一、壳牌中国集团的栗陆莎女士向获奖案例的代表及与会学者提问: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因素是什么?答案并不十分一致,但刘开明的回答十分直白:“只有当占人口比重很大的普通劳工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保证,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