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租“封转开”一个美丽的童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 10:41 证券时报 | |||||||||
上周五,北京的一家媒体爆出“猛料”:基金兴华已向证监会提交了“封转开”方案。消息一出,基金兴华马上大涨,但紧接着被交易所停牌。虽然已经证实这是一则假消息,然而却把市场折腾得够呛,由此可见“封转开”的威力。记得去年有一段时间,市场也曾热捧“封转开”概念,有人还趁机把小盘基金炒了一把。现在,“封转开”再起波澜,说明投资者对其还是念念不忘。
“封转开”之所以能够牵动市场的神经,无非是人们看它有赚钱的机会。道理很浅显,现在封闭式净值在1块钱左右,而市场交易价仅有六七毛钱,若能转成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按净值一赎回,岂不是稳稳地赚上个30%-40%吗?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天真的童话。“封转开”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一个陷阱。 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股市都曾经搞过“封转开”,然而结果很不理想,不仅基金净值大幅缩水,而且基金总体规模也缩小不少,原基金持有人并没有在“封转开”中捞到什么好处。因为一旦“封转开”,基金管理人手头必须保持一定的现金,以应付赎回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原基金必须卖出一部分股票。卖出股票就会冲击股价下跌,股价下跌又导致基金净值减少,基金净值减少意味着持有人受损,这就是所谓的冲击成本。 如果净值减少幅度不大,或许基金持有人还有利可图,然而目前我国股市至少有三个因素决定了“封转开”的冲击成本会大得惊人。一是保险公司赎回的愿望十分迫切,基金不得不大量抛售股票以满足赎回的要求;二是基金持股集中度非常高,基金集中抛售必然引起股价快速下跌,造成基金净值迅速缩水;三是首先面临“封转开”的是一些小盘基金,在大量的赎回发生后,基金规模大大减小,有可能因达不到上市的条件而被迫清盘,从而造成股价更加快速地下跌。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基金持有人不仅吃不到馅饼,还有可能被馅饼硌掉了牙。 可惜,不仅散户把“封转开”当成一个馅饼,就连机构也是这么想的。去年QFII、保险公司大量增持封闭式基金,就是冲着“封转开”去的。保险公司对“封转开”一直比较积极,不仅因为保险公司是封闭式基金的最大持有人,还因为保险公司被封闭式基金套得太苦了。自2001年以后,封闭式基金就一直处于折价交易的状态,保险公司账面亏损严重,如果卖出基金,等于把账面亏损变成实际亏损,如果不卖,眼见着基金折价率节节攀高,哪能不心焦?所以保险公司在“封转开”上是最积极的。但基金公司对“封转开”却明显带有抵触情绪,因为对基金公司来说,管理封闭式基金既没有太大的压力,又可以每年提取固定的管理费,比管理开放式基金轻松多了。所以基金公司是不愿意“封转开”的。 “封转开”的理由比以往更充分:去年《基金法》出台以后,“封转开”的法律障碍消除了;现在保险公司有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而且明年11月就有封闭式基金到期了;这似乎预示着“封转开”即将变为现实。然而实际上,“封转开”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提到管理层的议程上来,因为现阶段管理层考虑的是如何稳定市场,在目前的市况下,让管理层同意“封转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盲目地押注“封转开”,无疑是掉进了一个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