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设想
日前,有研究人士在媒体公开撰文,建议河北应考虑组建冀东北和冀南两大钢铁集团,这显示出在首钢入冀时间表排定之后,河北钢铁业的重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本月23日,记者找到了撰文者———河北省委研究室调研员马建章,由于半官方半学
术的特殊身份,他的重组设想在业内引起颇多关注。
目前,河北的钢铁企业数量为全国之最,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004年钢产量已突破5300万吨。唐钢、邯钢、承钢、宣钢、邢钢等钢铁企业均具一定规模,在行业内具备相当的影响力。但马建章认为,河北钢铁业的软肋就在于“大而不强”,这些优势钢铁企业散居省内各地,体制各异,不仅形不成拳头,也难免内部竞争。
据此,河北省委、省政府也有以钢铁工业为突破口,整合主导产业,打造企业“航母”的意见,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加紧钢铁产业的重组与联合。
马的观点是,鉴于我省钢铁企业区域布局大体划分为冀东北和冀南两大板块,冀东北板块的唐钢和冀南板块的邯钢实力相当,且均具比较优良的资产和融资条件,可考虑组建以唐钢为核心,包括宣钢、承钢以及唐、秦、张、承地区钢铁企业的冀东北钢铁企业集团;以邯钢为核心,包括邢钢、石钢及邯、邢、石、衡、沧地区钢铁企业的冀南钢铁企业集团。
再进一步的设想是,可利用首钢入迁的机会,促成其引领冀东北乃至河北、华北钢铁业的联合,最终实现河北钢铁业的由大变强。
行业迷局
“这一设想仍然需要行业内的认可。”马建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但据他透露,其实对河北钢铁业的重组早在去年就开始酝酿,这里面包括省内的兼并重组以及跨省兼并,而重组的目标即是要打造“产业航母”。
如果把省内的钢铁企业划分成三个梯队,排在最前列的是唐钢和邯钢,唐钢的产能大约是600万吨,而邯钢是550万吨,两者相差并不太远。排在第二梯队的则是邢钢、承钢、石钢、宣钢等中型钢铁企业,最后才是为数众多的小型钢铁企业。
“河北钢铁业重组的最大难题不是来自地域的差距,而是缘于多年来没有一个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马建章认为,企业之间实力、规模上相差并不悬殊,企业间的各自为战使得多年来联合的趋势并不明朗。
而现在首钢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搅活了河北钢铁的“一池春水”。投资500亿的曹妃甸项目将唐钢和首钢拉得越来越近,而未来的曹妃甸项目将对业内起到相当大的引导作用,将给行业带来包括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它未来1500万吨的产能也将改写河北钢铁业的势力版图。
在最近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省内一些钢铁企业的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联合将是一种大势所趋,但联合的方式应当遵循市场规律。
港资入局
近年来,随着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河北钢铁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这其中港资的进入和民营钢铁的迅速崛起格外引人注意。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港资对河北钢铁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国丰钢铁的大获成功。几年前,港资开始进入这家唐山地区的民营钢铁企业,并取得了51%的控股权,投入的2亿元资金在当年就全部收回,这一事例大大刺激了香港投资者的热情。据记者得知,目前还有至少两家香港公司正在与省内钢铁企业洽谈合资事宜,而且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仔细研判这些收购案例不难发现,港资所青睐的全都是那些发展前景看好、资质优良的中型钢铁企业,业内人士对此的评价认为,这一方面是资本逐利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产权的多元化也为行业内的重组联合增添了变数。
目前,河北仍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冶金、化工、建材等基础产业恰恰是我省的主导产业。轰动全球的《发展的极限》,曾认为矿业是“夕阳产业”,后又做了更正。事实上随着矿产资源的锐减,而又不可再生,矿产及原材料产业的价值将经历一个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过程,铁矿、钢材等原材料价格逐年攀升的趋势已证明了这一点。省委主要领导也认为:“未来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资源竞争,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这正是出于对资源和资源型产业及其未来走向的前瞻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如何不失时机地对省内钢铁产业加以整合正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本报记者:赵志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