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通胀阴影若隐若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7日 10:30 财经时报 | |||||||||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扬将是影响到今年CPI指数最终落点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粮食价格已渐趋稳,占CPI权重最大的食品价格去年带动CPI大幅上涨的情况估计在今年很难重现;人们担忧,年内的通胀压力或许更多地会来自于PPI向CPI所进行的传导 在持续了6个月的回落之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又一次
这一数字似乎在人们的预料之外,因为自去年8月CPI同比上涨达到5.3%的高点以来,CPI的同比涨幅一直呈回落态势,9月尚维持在5.2%的高位,10月回落到4.3%,11月为2.8%,12月为2.4%,而今年1月已经降到了1.9%的新低。 正是根据CPI这半年内的走势,许多机构对年内的通货膨胀压力表示出乐观态度。花旗环球将2005年CPI预测值从此前的4.5%下调至3.5%,德意志银行认为2005年CPI增速将为2.8%,高盛则更为乐观一些,预计CPI增速约为2.6%。然而转顾之间,CPI指数已蓦然掉头。 正在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要将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的范围内,而3.9%这一数据已然逼近了该调控目标。 如果再联想到其他诸如矿石、原油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煤电油运供给持续紧张等同样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无法不让人心生疑虑:2005年,国内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否会又一次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 3.9%的原因何在? 尽管机构普遍预测2月的CPI指数会出现反弹,但在大多数人看来,3.9%这一数字还是“有些偏高”。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将其归结为春节因素。他认为,2月CPI同比上涨3.9%,主要是来自两个原因:一是去年1月CPI指数涨幅为3.2%,2月CPI指数涨幅为2.1%,前高后低基数不同,导致今年1月和2月CPI同比涨幅存在落差;二是去年1月是春节,今年2月是春节,春节移位的原因导致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明显。 从分类结构来看,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8.8%,其中除了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1.6%,出现回落以外,肉禽、鲜菜等其他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都非常显著。考虑到春节期间,需求旺盛,物价普遍出现上涨的情况很正常。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也指出,考虑到春节因素,要将一二月累计的数据与去年的一二月累计的数据做比较,而这一数据为2.9%,比去年12月高出0.5%。高盛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研究报告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认为,CPI指数突增的主要驱动力是由春节带来的食品类产品的大幅涨价,2月CPI指数的激增很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变化,因此,高盛维持2.6%的预测不变。 但是,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表示,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扬,将是影响到今年CPI指数最终落点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粮食价格已渐趋稳,占CPI权重最大的食品价格去年带动CPI大幅上涨的情况,估计在今年很难重现。 “粮价经过去年恢复性的上涨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再加上粮食丰收,所以粮食价格要继续上涨或者说继续大幅上涨,在2005年空间显然是不存在的。”郑京平日前曾表示,“粮价应该是保持基本稳定的。这样对于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比去年要弱得多。” 这一点也可以从数据上窥出些端倪,2月的粮食价格虽然仍旧保持着11.6%的涨幅,但比起去年各月的同类数据,已经出现大幅度回落。因此,更多的人在担忧,年内的通胀压力或许更多地会来自于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向CPI所进行的传导。 从PPI向CPI的传导 从2002年底开始,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开始上扬,至今仍在高位盘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月PPI为5.4%,同比涨幅虽有小幅回落,但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依然“高高在上”,同比上涨分别为7.2%和9.8%,其中原油及成品油、煤炭产品价格更是涨幅惊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指出,近两年上涨较快的原料价格没有传导到相关的产品上来,主要是因为企业压缩利润进行内部消化所致,但由于今年铁矿石价格将会大涨,原油价格近几个月仍持续走高,企业通过内部消化原料上涨的压力已经很难,原材料成本压力势必会传导到商品的价格上。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分析师陶冬也认为,3.9%这一数据显示出成本上涨因素正在向下游传导。这似乎与央行的判断一致,央行在2月底所公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曾表示,由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正在逐步加大。 但不同的声音同样存在。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施发启博士就认为,原油、铁矿石等生产资料涨价对能源、动力、原材料购进价格肯定会有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CPI,但对CPI的影响不会很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也表示,中国经济中也并不存在通货膨胀由需求拉上转为成本推动的隐患。这主要是因为从上游看来,政府已经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总量控制,从下游看来,总的市场态势又是供大于求。 “此外,由于房价、汽车价格等并没有被计入CPI统计数据中,CPI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国内的通胀压力,也并不好判断。”有专家指出。 加息尚在抉择之间 CPI的上涨自然会引发是否会加息的争论。在这一问题上,经济学家们也是各有见解。 祝宝良认为,鉴于今年的物价上涨是成本推动型,所有的物价都存在上涨的压力,且趋势没有改变,因此年内加息应该是早晚的事。而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左小蕾则认为,因为相对稳定的汇率机制短期不会发生变动,政府估计会采用加息的方式来调控经济。但在梁红看来,近期内央行调整利率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主要还是基于上述的判断,即2月CPI价格上涨带有临时性,预计下面的几个月CPI涨幅会出现疲软。 此外,专家们也指出,加息与否,不能仅仅瞄准CPI这一个指标。政府在决策时,必然也会考虑到投资和房地产价格等各项指标。 但是,调节利率、调整准备金率等手段在现阶段还能够有效地熨平经济波动吗?这样的疑虑始终存在。“外面的钱太多了。”有专家表示,“境外流入的热钱,预算外出现的资金,这些钱国家很难管住。”“这样一来,地方上的一些投资项目就很难被遏止住,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将被削弱。”上述专家称。 而此前,林毅夫教授也表示过,像加息这样的市场化手段当前在中国并不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