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资与外贸的替代与互补并存
1、理论上,从替代为主到相互促进
早期的国际投资理论认为,对外投资是跨国企业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为绕开贸易壁垒、打开东道国市场而进行的。这时,贸易与投资主要是替代关系。20世纪末期以来,经济
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更加细密,由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不但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而且将研发和服务等环节都向外转移。这种转移既带来了国际投资的增长,也促进了贸易的增加,贸易与投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日益明显。比如,2003年跨国公司海外分公司的销售额高达17.6 万亿美元,出口达 3.1 万亿美元,分别是世界贸易额的 2.3 倍和41%,替代作用和促进作用并存。
2、实践上,外资的类型决定了对外贸作用的方向
(1)出口导向型投资。以利用东道国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开发自然资源等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这类投资具有贸易创造效应,有利于东道国出口的增长。
(2)市场寻求型投资。以“本地生产、本地销售”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其产品主要是面向东道国市场。这类投资具有贸易替代效应,对东道国贸易具有抑制作用。
(3) 服务业投资。服务业投资是当前跨国投资的主体,2003年占67%。服务业投资对商品贸易的直接作用小,但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东道国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对东道国商品贸易也带来间接的促进作用。
二、外资促进了外贸的迅猛发展
我国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即新建投资)为主,大部分是“两头在外”,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特征,极大地椎动了我国外贸规模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1、迅速扩大了我国外贸规模
(1) 外资企业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1985-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36.2%,高于全国外贸平均增速 20.3 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 1986年仅为 1.9%,2003 年达到了41.4%,年均提高 2.2 个百分点。
(2)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提高了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彩电、洗衣机、电扇、电冰箱、空调机、录音机、DVD、手机、显示器、磁头等产品通过利用外资,已跃居世界生产和出口大国行列。2003年我国IT 产业销售收入高达 1.9 万亿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3)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扩大了我国的出口。通过引进跨国连锁集团,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网络。2003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四大跨国流通企业共采购我国商品约200 亿美元。
2、改变了我国的贸易方式
20 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着力发展轻纺产品加工贸易。十年间,全国新增出口额的61%是由轻纺产品实现的。20 世纪90年代,我国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难得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产业发展和出口扩大。十年间,全国新增出口额的50%是由机电产品实现的。2003 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55.2%,而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78.7%。
3、优化了进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受益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高达68.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高达 77%。
三、外资对外贸作用的发展趋势
l、外商投资将继续在外贸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 2003 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超过 5000 亿美元,正在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约 23 万家。我国已连续11年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但是,从 FDI/GDP 指标看,中国并不显得特别突出。2002 年,中国 FDI/GDP比值为4.2%,而爱尔兰 24.3%,丹麦 21.1%,安哥拉 19.2%,老挝 16.8%,荷兰14.8%。从FDI/总人口指标看,2002 年中国人均实际利用 FDI 为40.5美元,在全球居中下游水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各种比较优势对外资还有很大吸引力,外资将通过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继续推动我国贸易和经济发展。
2、外商投资企业在外贸中所占比重的增长速度将放缓
(1)市场寻求型外资将增多。我国国内市场成长性极好,发展潜力巨大,外商投资更加看中我国市场。一些跨国公司对我投资转向以占领我国市场为主,这种外资对我国贸易的促进作用将减弱。
(2)民营企业贸易比重不断攀升,可能使外资企业贸易比重相对下降。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民营企业获得较好的发展契机。2000年底具有外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只有5277 家,到 2003 年底已增加到 59196 家。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从 2000 年的5.4% 迅速提高到 2003 年的13.7%。
(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将降低外资企业在外贸中比重。一方面,随着国内产业配套能力的增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将使用更多的国产料件;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开展加工贸易的内资企业将逐渐增多。
3、服务业利用外资将带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业投资是国际投资的新引擎。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服务业 FDI 存量仅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到 2002年已上升到约60%。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吸收外商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2003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是外商投资的热点,所占比重超过总量四分之一。今后,商业服务、金融、保险、旅游、文化、体育以及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将成为我吸收外商投资的新兴行业。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还将会较大幅度上升。
四、政策建议
l、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处理好贸易与投资关系
不断优化外资结构,适当控制钢铁、电解铝等国内过热行业的外资进入;对一般性行业利用外资,要使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对技术含量高、国内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利用外资,要继续采取鼓励,保持政策的连续与稳定。要关注和调控以国内市场为目的的外资进入,尽快出台和实施《反垄断法》。
2、继续吸纳制造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用好用足我国比较优势,扩大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为我国将来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制造中心创造条件。增强外资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鼓励外资企业国内采购,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加工贸易,促使“候鸟经济”转变为“榕树经济”。
3、高度重视并紧紧抓住机遇,吸纳服务业外包
服务业外包被称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每年以30-40%的高速度递增,蕴藏着巨大的历史性机遇。服务业正好是我国的弱项,需要依靠外部机遇实现更快的发展。我们应借鉴印度、爱尔兰、中东欧国家的经验,有序推进服务业开放,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出口采购中心,创新吸纳方式,搞好人才储备,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吸纳更多的服务业转移。
作者:何亚东 龚雄军 杨正位
商务部 《国际贸易论坛》 2005年 第1期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