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澍
被许多人视为是暴利行业之一的房地产业,近期却频频遭受“政策冷遇”。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政府都试图在为中国房地产业整体降温,而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的银行业亦务必谨防在此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泡沫风险转移”。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前不久于北京举行的“两会”后接受记者提问时就中国房价窜升速度最快的上海房地产业发展情况发表评论说:“上海因为居民收入比较高,银行房地产信贷应该是正常的,但是,上海房地产供求关系不太平衡,所以,房价上涨比较快一些,也有个别的投机现象。”
紧随周小川的这一表态,央行于上周正式发布了有关房地产按揭贷款的成数和利率的最新政策变化。而财政部官员亦于上周末在公开场合表示,政府将计划开征新的房产税,可能会涉及征收不动产闲置税以及高档豪宅可能要收较高的税等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步实施以便使房地产业迅速降温,这在以前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于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一份有关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统计就显示,上海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自营性房地产贷款在2004年累计增加1023亿元,占各项贷款去年新增总额的比例高达76%。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房价可能还会继续上涨,另一方面又是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如饥似渴地在找地皮。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房地产?尽管政府亦多次强调,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消除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但是究竟如何来区分购房自住和投机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银行业则在此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源头”的角色。
有一个暗藏在表象之下的情况是诸多海外热钱正通过合资基金、或者直接投资甚至“地下钱庄”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将钱“砸向”中国的房地产业,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包括摩根士丹利驻香港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内的诸多投行人士的关心。
谢国忠本人亦在他近期一份有关房地产投资的研究报告中称“2005年将成为上海房地产发展的关键年”,投机因素已经成为包括上海在内的诸多中国发达城市所面临的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过快等现实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银行业者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长期采取“改革在进行,但没时间表”的中间态度,使得许多在去年大量购入上海等发达城市房产的海外基金及为博人民币升值而持有大量“热钱”入市的投机分子对“钱途”渐渐失去耐心。
对于这些楼市投机者来说,眼看着种种为房地产业降温的官方言论和政策相继出台,眼下究竟是继续等待人民币升值机会还是从房地产投资风潮中抽身而出,显然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由于市场担心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遏制楼价上涨,沪深两地股市地产股近来“饱受打击”。包括在金地集团(600383.SH)、恒大地产(000502.SZ)、世茂股份(600823.SH)和深物业(000011.SZ)等房地产业龙头股均出现3%左右的跌幅。
股市反映的只是市场对房地产业者的某种担心,而这种担心势必会慢慢延续至银行业。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不良贷款包袱,如今各个银行都在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重中之重更应防止房地产泡沫的风险有朝一日会转嫁给银行业者。
房地产投资已同国债投资、股票投资一样,作为部分海外投机分子为博人民币升值而选择一条将热钱暂存于国内的安全途径,房地产市场的好坏最终将影响到股市和国债的投资。
受投资拉动,中国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快速增长,而对该行业过热的担忧也成为促使中国政府自2003年中期以来实行宏观调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原因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年初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房屋销售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仍达到9.7%。
在上海的房地产业圈子里面据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上海人把房子卖给了温州人,然后温州人又立马转卖给了台湾人,台湾人再卖给外国人,外国人想了一想又卖给上海人,上海人接着再卖给台湾人。周而复始,就这样一棒接一棒,看谁接到最后一棒。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3月22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