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发挥地区优势 努力做大做强广西水果产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 18: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近年来,广西区水果产业稳步发展,水果生产从数量扩张型向提高质量方向发展,从普通大宗品种向优良新稀方向发展,从分散粗放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水果产业已成为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一、水果生产情况

    (一)面积、产量迅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区水果业发展迅猛,从1998年起广西区果园面积和产量就分别稳居全国第三和第五位。2004年水果果园面积达到844.1千公顷,水果产量达526.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13.9%。其中,香蕉产量为107.8万吨,荔枝产量为36.8万吨,龙眼产量为35.2万吨,均仅次于广东,名列全国第二;柑桔类产量172.0万吨,居第五位。干鲜水果出口额为5536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30.3%。由此可见,水果产业将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广西区具有较强潜在优势的产业。

    (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逐步提高。近年来,广西区各地的水果生产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树种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重点发展了在国内外市场十分抢手而且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龙眼、荔枝、碰柑、沙田柚等优新品种,调减香蕉、柑桔橙等传统品种比例,推广发展葡萄、大青枣、火龙果等优新良种。并且,提高质量意识,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建立了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积极打造水果品牌。2004年水果优良品种栽培面积比重达到80.3%,比2003年提高9.3个百分点,优质果率达到30%左右。

    (三)水果生产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优势产区农民收入增加。2004年广西区果园布局的调整继续向优势产区、重点产区集中,逐步由分散粗放经营转向区域集约经营,在桂北、桂中形成柑桔、橙生产两大优势区域,产量达95.2万吨,占全区柑桔橙总量的67.3%;在南宁、钦州、贵港、玉林、崇左市形成荔枝和龙眼产业带,荔枝产量33.2万吨,占全区荔枝总量的90.3%,龙眼产量25.1万吨,占全区龙眼总量的71.1%;在南宁、钦州和右江河谷地区形成香蕉重点产业带,香蕉产量达92.7万吨,占全区香蕉总量的86%,在右江河谷地区形成芒果产业带,芒果产量7.9万吨,占全区芒果总量的45.9%;其他水果的发展也呈现向适宜区集中的趋势。水果生产区域布局的初步形成,使这些区域的农民收入增长高于一般地区,如盛产荔枝、龙眼、香蕉的钦州市出售水果人均所得现金收入207元,比上年增加50.8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种植业现金收入的42.0%。

    (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水果大幅度增加。各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调整果品结构,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使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水果发展加快。一是柑桔橙、荔枝和龙眼大幅增长。2004年广西区柑桔橙产量141.4万吨、荔枝产量36.8万吨和龙眼产量35.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0%、76.7%和14.7%;柑桔橙、荔枝和龙眼果园面积也分别比上年扩大10.0%、2.2%和0.7%,三者果园面积占水果总面积的比重由1998年的58.4%提高到2004年的62.9%,上升了4.5个百分点。二是柿子、沙田柚、芒果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柿子产量39.4万吨、沙田柚产量27.2万吨、芒果产量17.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5%、7.9%和7.1%,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区水果业虽然在近十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水果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果上市集中,果品综合质量较差,比较效益低。近年来,广西区加大了调整水果生产结构的力度,并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但与市场变化和需求结构变化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水果树种单一,各地结构类同性强,早、中、晚熟品种不配套,产量多为中熟品种,名、优、稀、新品种明显不足,短期内大量鲜果集中上市,使得水果市场呈现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供大于求而滞销,导致“卖果难”现象发生,直接影响果农利益。据自治区农调队调查,广西区水果价格指数,2001年为91.2,2002年为80.4,2003年为118.0,2004年降为91.00,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二是质量提高较慢,与国内市场需求以及先进省相比,广西区的水果质量还相对较低。

    第二,保鲜贮藏能力不足,加工技术水平落后。长期以来,广西区的水果生产只重视生产,却忽视采后处理,大部分果品以原始状态上市,不分等级、没有包装,缺乏采后贮前处理措施,贮藏设施建设滞后,使广西区水果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消费果品的多样性需要。目前,广西区水果采后经过商品化处理投放市场的只占水果总量的1%左右,水果实际加工量不到8%,真正具有提升附加值意义的水果产量不过10万吨左右。

    第三,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广西区水果生产经营主要以一家一户一园为单位,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水果业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分散的农户难以预料市场需求及变化,无力承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分户经营的土地规模细小,阻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产生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加大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难度。广西区水果业近年也出现了“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模式,但因刚刚起步,龙头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弱、带动能力有限。如广西区现有香蕉园面积78多万亩,产量107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但属规模化经营的只有两家,面积不过万亩。

    第四,市场信息不灵,营销方式单一。果农普遍存在只管生产,不讲质量、轻视销售的现象,水果生产出来之后再寻找销路,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使果农的市场营销绩效很差,果贱伤农的现象经常出现。另一方面,广西区果品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出口所占比重很小,也加大了鲜销压力。2004年广西区干鲜果出口量仅占水果生产总量的4.4%。

    三、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广西区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义:

    1、依靠科技,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效益。根据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依靠科技,实施“优果工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一是通过高接、换种新栽培等途径,发展优新品种和加工品种,进一步减少鲜食比例,注重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搭配,调整水果供应期。二是针对果农普遍存在技术素质低的状况,政府有关部门要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使果农掌握高质量水果育苗、无公害生产、按标准分拣、按规程保鲜和按标准包装等技术,增加水果生产效益。

    2、发挥区域优势,实施产品战略、品牌战略。各地要按照生态区划,在最适宜或适宜区选择品种,大力发展主导特色产品。优先发展有一定市场竞争力、能形成品牌的特色产品,引导非适宜区改种其他适宜品种或其他作物,在广西区范围内形成不同水果品种的优势产区。同时,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加快老、劣果园品种的淘汰与更新,建立稳定的特色果品商品基地和出口基地,推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3、发展水果生产的规模经营,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通过水果产业化经营加速广西区水果发展的步伐,尤其要注重培植兴建一批体现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水果生产基地,形成一大批外联市场、内联基地、下联农户的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的农村经济组织、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并力求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统筹安排水果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使产供销各个环节得到协调发展,实现规模经营。

    4、加强果品贮藏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发展水果深加工。通过政府支持和统一协调,用足WTO中的“绿箱”政策,用好“黄箱”政策,加大水果优生区基础建设的投资和科技推广力度,引进和开发新品种、新工艺。加强水果产后相关技术,特别是水果的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改造传统加工工艺,有计划地逐步在水果主产区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技术规范的、能连续化加工的生产线,大力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广西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