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小投入 大产出(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 13:54 海峡网-厦门晚报
  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出炉,厦门以最小GDP冲入前10位,证实了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方池雄在本报首倡“厦门模式”的准确性
小投入大产出(图)
厦门模式创造了经济奇迹。 陈理杰 摄

  一个GDP仅为883.2亿元的“小城”,居然跻身于GDP在2000亿元以上的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9位——厦门所创下的奇迹不仅为世人瞩目,也证明了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方池雄去年在本报首倡的“厦门模式”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从2003年的第19名,到2004年的13名,再到今年的第9名,厦门每年均以加速度在跨越。对此,方池雄先生难抑激动之情。他告诉记者,3月17日,由中国近百名专家联合完成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正式出炉,全国200个较有影响的城市参加了竞争力排名比拼,结果,厦门以不到千亿元的生产总值排名综合竞争力第9位。而进入前10名的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天津9城市,GDP的规模最大的为7450.27亿元,最小的排名在厦门后一位的天津也有2931.88亿元,厦门还不到天津的零头。这个骄人成绩的取得,证明了以“小投入、大产出”为特征的厦门模式得到了最充分的肯定。

  小投入,即厦门土地面积只占全省的1.3%,人口只占全省4%;大产出,即厦门的GDP和财政收入分别约占福建省的13%和27%,这还是2003年的数据,由此数据测算出的城市竞争力排名还在全国第13位。去年我市GDP又比2003年增加了123多亿元,在土地面积和人口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个数据的取得,表明厦门GDP和财政收入在福建省的占比又前进了一大步,在全国城市竞争力中的排名也就顺理成章地前移了4位。

  记者从报告的分项竞争力排序中发现,厦门综合竞争力排名第9位,是在综合人才、资本、科技、结构、基础设施、综合区位、环境、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开放等各项竞争力指标上综合出来的排名。其中,厦门的政府管理竞争力表现最出色,排名在第3位,企业管理竞争力排名第4位,开放竞争力排名第5位,基础竞争力排名第6位,环境竞争力与制度竞争力均排名第7位,结构竞争力排名第9位。这些都可圈可点,厦门被称为“中国经济充满长期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也因此当之无愧。

  成绩之下,我市一些专家也纷纷表示,尽管傲视群雄,但厦门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才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起龙头领跑作用。如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厦门都不具优势,未能进入前10名。尤其是文化竞争力方面更应着手加强,打造强烈的商业创业精神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实现由海岛型文化向海湾型文化,再到海洋型文化的历史性跨越。

  方池雄解读部分指标

  结构竞争力表现上乘

  结构竞争力可以区分为国家的经济结构竞争力和区域的经济结构竞争力,而衡量一个地方区域经济结构竞争力优劣的主要指标有: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工业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加工度水平(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等。

  厦门结构竞争力表现上乘,主要原因有四:

  ①长期坚持“优一强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各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初现雏形。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2004年厦门一、二、三产的比例已达2.3∶59.3∶38.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加大。

  ②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日益显现。2004年厦门完成工业总产值1729.06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直接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

  ③较为合理有效的产业集群布局。目前厦门已形成“老三大”支柱产业的电子、机械、化工一马当先,“新三大”支柱产业光电、海洋生物医药、软件日益崛起和纺织服装、食品水产、商贸旅游、航运物流群雄并起的可喜局面,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突出。比如2004年,我市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共完成规模以上产值1289.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2%。

  ④工业企业规模集约经营化效应。规模集约经营化效应主要体现在规模企业各项效益占比重方面。比如2004年,厦门11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79.53,比增2.97%;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人均93632元;万元工业产值耗电由2003年的300.5度降为266.6度等。

  同位居前列的北京、深圳等地相比,厦门结构竞争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够高级(如第三产业占比不太大)、经济体系灵活适应性不强、产业聚集度一般等,尤其是产业聚集度应引起厦门高度重视。因为产业集群对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距、产业升级、贫困问题、失业问题、区域差距、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技术进步等都具有多功能作用。正因为如此,《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才将它列为本年度的主题词。

  我们应实事求是地看到,即使同泉州(此项排名第8位)相比,厦门产业配套能力不够完善、产业链不够完整有效是不争的事实。就拿“老三大”支柱产业——电子、机械、化工来说,产业链虽渐成雏形,初具规模,但产业链短,无法形成聚集效应。如电子工业上游缺工厂、下游缺配套元器件厂家;机械工业上游缺铸造、下游没有热处理、表面处理;化工工业上游无油头、石油裂化,下游无纺织、加工。

  “以港立市”成就基础设施竞争力

  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0年,要把厦门打造成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海湾型、生态型城市,基本建成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生产研发基地、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为实现这些城市建设目标,厦门必须持续强化基础设施竞争力,重中之重是充分利用优越的空港、海港和超前发展的信息港,“以港立市”构建厦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流量经济模式,助推厦门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大步迈进。

  实际上,厦门流量经济的宏伟轮廓也是基于以港口建设为中心规划出来的:第一层面是通过建设现代化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使厦门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枢纽港和国际航运中转港;第二层面是依靠海港空港优势,建立临海型重化工业基地和临空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期推动特区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体系的形成;第三层面是依托港口和城市基础,带动航运、金融、旅游等服务产业,提高厦门的服务功能。

  “以港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使得厦门海陆空运输较为发达,对外基础设施竞争力较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较为发达。比如海运方面,厦门港已发展成为全国八大沿海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之一,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73万多标箱,居全国第7位,占福建省70%左右,远远超过位居第二的福州港。又比如空港方面,厦门高崎国际机场200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国际客流量位居全国第四。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厦门市内基础设施一般,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完善配套程度尚需提高,尤其是港口方面的建设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比如海港方面,东渡港、海沧港总吞吐能力达5000多万吨,目前我们只达到27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为500万标箱,但到2003年也才达到100万标箱左右。

  环境竞争力已成范本

  厦门综合竞争力今年之所以能首次进入前10名,与本次排名引入环境资源成本节约这项指标有很大关系,因为此项指标厦门的得分远远高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同时,这也表明厦门始终坚持的“努力用最少的投入、最低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最快的发展”的城市科学发展观宗旨和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定位初步获得了全国的肯定。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厦门自身综合经济能耗逐年下降。2004年全市100家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仅0.18吨标煤,比1997年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26吨标煤下降30.76%。另外一个横向比较的数据是,厦门工业总产值占到福建省的19.52%,但全市工业用电仅占福建省工业用电总量的9.89%。毫不夸张地说,厦门在这方面为全国其他城市树立了一个可圈可点的范本。

  企业管理竞争力挣分不少

  厦门企业管理竞争力排名第四,同厦门历届政府和民间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企业微观运作主体为跨国公司的经济运行格局紧密相关。如像戴尔(中国)等跨国公司的卓越运营流程、高效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敏捷快速供应链管理等为厦门此项“挣分不少”。

  更为重要的是,厦门各支柱产业价值链逐步涌现出一批运营极为优秀的龙头企业,这无疑极大提升了厦门企业管理竞争力。如“老三大”中电子行业的DELL电脑、TDK电子元器件、日本NEC、PHILIP照明、富士电器、灿坤、厦华、夏新、联想手机等;机械行业的林德叉车、“大小金龙”、厦工股份、厦船重工、诺尔(中国)等;化工行业的翔鹭石化、柯达胶卷、南亚管件、明达塑胶、三圈日化等。“新三大”中光电行业的安美光电、华联电子、瑞华电子等。

  另一方面,厦门民营企业也逐渐摆脱“温室花朵”的阴影,出现了以三安电子为代表的光电产业企业群、以东南融通为代表的软件产业企业群和以迈克生化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企业群。同时,精通科技、惠尔康、三达膜等民企在国内相关领域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可贵的是,厦门民企二次创业不断坚持体制创新,以海内外上市、融资租赁、ODM加工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相配合,不断打造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相信会同外资、国企等一道,共同提升厦门企业管理竞争力。

  福州第32位

  与省会城市地位不相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5年中国200城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竞争力排名,福州今年则大踏步前进,从去年的42位跃居32位;泉州则略显失意,从去年的34位跌到40位;莆田、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分别居60位、71位、74位、95位、115位,宁德没有入榜。

  “福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2位,这与一个沿海大省的省会城市地位很不相称。”尽管今年福州排名较去年提前10位,但《蓝皮书》的点评丝毫不给它留情面。

  福州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其GDP增长和综合市场占有率较低,综合就业增长和综合生产率也不高。不过,福州的综合环境资源很有竞争力,综合收入水平优势明显。

  经济区域化程度低,市内基础设施较差,人力资源数量较少且配置不合理,科技转化能力低,城市人工环境质量不高。资本获得的便利性严重不足,缺乏创业精神,法制健全程度和产权保护制度较落后。企业管理应用水平及管理经济效益较低。政府执法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靠后。

  从总体上看,有两个因素制约其竞争力的提高:一是海峡两岸关系尚未正常化;二是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闽南三角地带相对发达的经济没有与福州形成良性互动,反而形成资源竞争。第一个问题一旦解决,劣势将迅速转变成为优势,但这不是福州自身能解决的;第二个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区域经济演化过程。

  泉州第40位

  泉州官民均不以为然

  今年泉州则有点小郁闷,从去年34位跌到今年的40位,但这并不能掩盖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城市文化魅力,文化竞争力排名第12位。《蓝皮书》指出,泉州人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和积极的价值观,这座城市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泉州制度竞争力很高,个体经济决策自由,市场发育良好,但法制环境还有待改善。政府管理竞争力相对较弱,财政管理、服务水平、城市推销能力不错,但在规划、创新、执法和社会凝聚能力方面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竞争力很强,企业经济效益非常好,但在产品服务和质量,管理技术和经验方面还有不足。开放竞争力位居第14位。结构竞争力很强,虽然产业高度化还不够,但经济结构转化速度和产业集聚程度非常高。

  人力资源配置较好,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表现较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科技竞争力较弱,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较薄弱,科技转化能力也不强。综合区位竞争力不高,环境竞争力不是很好,城市环境还要改善,环境质量还需提高。

  据泉州市统计局介绍,他们专门同国家统计局城调队进行沟通交涉,得悉所谓的数据来源,来自泉州市鲤城、丰泽、洛江3个区,根本代表不了泉州市。尽管有过交涉,但这位负责人说,从今年情况看,统计口径还是去年的区域。本报记者周臻(厦门晚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