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这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周期自然运行的结果。受周期发展的制约和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明显放缓,但仍能保持适中的速度,预计在4.3%左右。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和政策选择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总体来看,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为中
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比上年度提高。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美日欧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消费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其他因素的贡献波动较大。这表明,此轮经济复苏的基础较为坚实。美国经济受就业市场和油价上涨的影响,第二季度消费需求增长曾一度放缓,但下半年的消费需求再次回升;由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持续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为负。日本经济在继续依赖外需拉动的同时,消费开始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渐淡出;受中国经济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第三季度外需的贡献度呈现为负数。在欧元区的经济复苏进程中,没有突出的推动因素,但第三季度净出口的贡献度出现了大幅下降。
由于强劲的经济复苏,美日欧均程度不同地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威胁。美联储已经开始担心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风险,为此过去8个月内已经连续6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日本的物价尽管为负,但已经接近摆脱困扰多年的通货紧缩,并可能在2005年正式摆脱通货紧缩。欧元区的物价上涨幅度在欧洲中央银行所许可的范围之内。按照英国《经济学家》2005年2月份最新的预测,2004年全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幅度分别为2.7%、0%和2.1%;2005年分别为2.4%、0.3%和1.7%。
2005年三大经济体的基本增长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根据多数国际组织的预测,美国的增长率为3.4%-3.5%,日本的增长率为1.6%-2.0%,欧元区的增长率为1.6%-1.9%。其中,下调幅度最明显的是日本,这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增长速度对净出口的依存度比较高。伴随全球经济的放缓,出口拉动的贡献将会明显降低。
二、 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2004年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高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几种因素:第一,发达国家复苏进程的加快,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许多国家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长率超过了20%。第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增加了外汇收入。这对拉美、非洲国家的影响尤为突出。此外,世界石油价格上升给墨西哥、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货币政策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了2002-2003年低位徘徊之后开始明显回升,其主要推动力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加。
2005年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将会随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有所放慢,但印度、俄罗斯、中国、东盟等经济体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三、 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
2004-2005年全球经济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危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在这些因素中既有已经显现出来的,如石油价格上涨、美国的“双赤字”,也有潜在的,如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风险。
1. 世界石油价格上涨风险。
2004年的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这种投机的背后是世界石油供求的不稳定性。
从需求方面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增加库存直接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大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加上对外部能源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趋势。从供给方面看,短期内,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政局的不稳定性、俄罗斯政府对尤克斯公司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他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发生的政局动荡和工会运动都制约着供给的正常增加。
一方面,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源于市场投机因素,类似2004年11月份以前的油价上涨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的价格回落是对前一阶段投机性上涨的正常调整。另一方面,这种投机背后所基于的供求关系失衡短期内还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供给因素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目前的价格回落是短期需求因素变化的结果。因此,考虑到供需因素后,短期内世界石油价格回落到30美元/桶一下的可能性不大,油价仍将会在高位运行。
2. 美国“双赤字”的风险。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美国财政状况从盈余转化为赤字,贸易状况持续恶化。2004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预计为4220亿美元,财政赤字/GDP为3.6%;贸易赤字/GDP的水平连续创造新纪录,2004年预计为5.5%。
“双赤字”的根源是美国国内的储蓄率不足和由此所引发的投资缺口扩大。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已经降到危险的水平,只有1.5%,不仅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7.2%的长期平均水平。
不久前,布什政府和美国国会制定了未来十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但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很难达到。最终克服“双赤字”的出路无非是两条:一是提高储蓄率,二是货币贬值。但无论其选择哪一条出路都将会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提高储蓄率意味着靠消费拉动的美国经济放慢增长速度,进而减少对进口的需求。这不仅是美国经济所无法忍受的,也是全球经济所无法承担的。对美国决策者而言,如果非要在两者间做出抉择的话,他们更愿意选择美元贬值。问题的关键是,自2001年以来,美元的贸易加权汇率距最高点已经下调了30%以上,但美国的贸易状况却没有出现任何改善的迹象,反而是持续恶化。究竟美元汇率还将贬值多大幅度才能够使美国贸易赤字回到可控制的水平上(2%-3%),经济学家尽管存在不同的看法,然而多数人都认同:美元还有继续贬值的空间。前美联储主席沃克尔预言:未来5年内美元汇率大幅下跌的概率为75%。
3.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房产价格连续攀升,甚至在2001-2002年的经济衰退期间也没有停止。也正是房产市场的繁荣促进了许多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旺盛和经济增长。
在国际货币基金2004年秋季形势报告中,专门就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至少在一部分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已经存在。此轮房产价格周期的上升幅度、持续时间都是前所未有的。房价与实物经济指标(抵押贷款/GDP、承受力比率、价格/租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促成的结果。以往房地产市场周期发展的历史表明,房屋价格的下跌都是和利率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位很久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困境:为抑止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加息行为有可能会触发房地产市场的暴跌。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否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是对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的一项严峻的考验。
四、 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前景
2004年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预计可以达到8.8%。这一方面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强劲复苏,另一方面得益于新一轮世界商品价格上升周期。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美元汇率因素的影响。由于绝大部分商品以美元结价,美元贬值无疑会高估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如果不考虑美元汇率的变化因素,2005年全球贸易仍然会保持比较高的速度,但会随全球经济增长率的放缓而略有下降。
国际商品价格目前处在一个新的上升周期。此轮价格的上涨始于2001年底和2002年初,是过去20年来第三个上升周期。
造成国际商品价格迅速上升的原因既有供给方面的因素,也有需求方面的因素。第一,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是拉动价格上升的最主要因素。国际商品价格和经济周期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当然,中国近年来对原料进口需求的急剧增加对价格上涨也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第二,汇率变化因素。由于国际市场上多数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的走势直接影响国际商品价格的走势。自2002年以来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呈现持续下跌的趋势,与商品价格的上涨形成了吻合。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间,按美元计算的《经济学家》商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为30%,按英镑计算的指数上涨幅度为15.5%,按日元计算的指数上涨幅度为18.7%,按欧元计算的指数上涨幅度为20.3%。第三,多年来对金属行业投资的严重不足是造成原料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过去两年,世界农产品生产歉收也曾导致农产品价格的连续上涨。但由于2004年主要农产品生产国丰收,从第二季度开始农产品价格已经开始明显回落。第四,市场投机因素加剧了原料价格的上涨。比如,铝的库存很充裕,但在9月底却创下了过去9年来的最高价格。同样,9月底由于智利最大的国有铜矿工人罢工,铜价进一步攀升。
世界商品价格已经出现连续3年上涨,2004年又呈现出快速上涨,按照商品价格周期的历史规律,2005年商品价格有可能开始回落。但在初级产品中,受供给能力恢复的限制,不同产品的价格走势会有差异。
在国际贸易领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前景。2004年8月1日多哈回合达成的“框架协议”更多的是它的象征意义。它一方面消除了坎昆会议失败后发达国家与“20国集团”要求对方承担责任的相互指责,另一方面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信誉,确立了人们对WTO的信心,因为在坎昆会议失败后,欧盟指责WTO的谈判机制存在“过渡民主化”的弊端,美国则公开宣称:今后将更多地需求区域或双边的贸易自由化。因此,“框架协议”的达成并不意味着多哈回合谈判能够顺利结束。依照多哈会议的议程,2005年1月1日前多哈回合谈判应该完成。从现在来看,这是一项不可能如期完成的计划。延长谈判的期限将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在今后的谈判过程中,各方还有很多实质性冲突。
五、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和2003年相比,国际金融领域2004年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不大;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世界股票市场处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稳定状态;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提高利率,全球经济将脱离过去3年的低利率时期。
在2004年到大部分时间内,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不大。但在年底美国大选揭晓之后,由于投资者对美国“双赤字”前景的担心加剧,美元对欧元、日元的汇率均创出了近年来的新低。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在美元已经有了大幅贬值之后,美国的经常收支帐户不仅没有改善,而且还在继续恶化。因此在中期内,由于“双赤字”的压力,美元走弱的趋势难以扭转。
在经历了2003年恢复性增长之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和年初相比,除了日本Topix指数略有上涨外,美国的SP500和欧盟的Euro-Stoxx都没有明显的变化。看起来这和三大经济体的强劲复苏似乎相悖。如果我们把它放到经济周期的历史中来看,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股票市场与实物经济之间会有一个重新定位的过程,即股票价格要回归到与实物经济相吻合的水平。
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的推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威胁,进而各国中央银行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风险。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它尚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多数国家在2004年都提高了利率。这标志着连续3年的低利率时期已经宣告结束。美联储迄今已经连续6次提高利率,从1%上调到了目前的2.5%。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和房地产市场的接受能力,美联储一直在做试探性地加息。在正常状态下,4%的利率被认为才是可持续的。市场预期到2005年底美联储才有可能提高到这一水平,但这要取决于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应。在美国连续提高利率的同时,欧洲中央银行没有做出同步的调整,这一方面是因为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复苏乏力的结果。日本仍然在维持多年来的零利率政策,至少在消费物价指数变为正数之前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六、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2004年全球区域经济合作领域有两个突破性的进展值得关注。一是欧盟第一轮东扩正式完成,二是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取得进展。如果后者完成的话,那么由此将标志着大西洋两岸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4年大西洋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同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非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有着惊人的时间对应。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反应了一个基本的趋势: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化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这为东亚地区的合作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七、 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步伐加快,在我们受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外部世界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互动阶段。
在经济增长层面,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扩大。据估算,1999-2003年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1/3是由中国经济完成的。在众多国际机构对2004-05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进行预测时都把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作为一项主要因素。对这种影响最为敏感的要属东亚地区经济。
在市场价格层面,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这将不可避免地在很多领域会影响到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国际社会中某些对中国怀有敌意的人以此为借口宣传“中国威胁论”,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只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而不允许中国从世界市场获得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这是缺乏常识的。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正如我们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一样,我们对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增加也会改变原有的供求关系。这是无庸讳言的。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例如,2005年1月1日,世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将全面实施,为此国际社会中一些利益集团因担心原有的供求关系被打破而力图说服本国政府(甚至WTO)对我国进行形式多样的限制。因此,如何运用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身利益是至关重要的。
在经济政策层面,中国的某些政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参与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2004年中国首次参加“七国集团”的财长会议,这标志着我们参与国家经济政策协调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为今后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