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交锋】正方:古镇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商品价值的属性,门票则是旅游景点价值供求关系的一种直观体现。同时,门票具有调控消费的作用,有利于控制游客流量、保护古镇设施。
反方:古镇既是自然与文化遗产,又是居民生活区,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资源,并非单纯的旅游景点,收门票伤及原住民交易机会。正如苏州是一个有2500年历史的城市
,老城的存在本身就有文物属性,如果也收“进城费”,显然有悖常理。
七宝古镇实业公司副总经理冯纪康怎么也想不到,10元钱的门票竟引来偌大风波:镇内商户群起反对,媒体舆论一致声讨,居民一纸诉状还将公司推上了法庭……短短半年,七宝古镇门票计划夭折了。保安、保洁、管理人员开销,营销推广费用,公共设施维修,古镇管理公司已入不敷出,单单依靠商铺租金0.5%的管理费,古镇旅游经营难以为继。
门票,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门票之惑
去年8月1日,七宝古镇在5条通往镇内的路口设置了售票亭和验票口,向进入古镇的游客收取10元的门票,此举得到区物价部门“试行半年”的许可。收费之初,古镇管理方曾预计一年的门票收入可达200万元,但实际上,除了“十一”黄金周收了20万元外,平时收入寥寥无几。采访中,老街上一家羊肉店店主告诉记者,“收了门票后,很多住在周边的老客户就不来了。”收费制度一方面挡住了游客,另一方面引起镇上商户、居民的不满。
“这根本不是‘门’,而是‘卡’,他们是在拦路设卡,收取‘买路钱’!”七宝居民杨正德在法庭上不断重复这句话。他曾在去年9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认为七宝古镇旅游开发公司在国有道路上设卡收费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其拆除设在路口的5个售票处,取消收费,恢复公众通行自由。法院以收费标准经当地物价部门核准为由,驳回了杨正德的诉讼请求。今年年初,杨正德再度以区物价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杨正德说,作为公众通道的老街属于公共产品,七宝古镇的民居老街从北宋以来,民众都可以自由出入,物价部门无权擅自将公共道路批准给企业收取门票。
如今,行政诉讼尚无结论,但七宝古镇的门票已经取消。冯纪康说,要完全解决古镇经营和居民通行权的矛盾,只有一个办法:全镇搬迁。显然,现在的搬迁成本太大,已无法实施。
然而,旅游业分析人士却认为,搬迁不是办法。古镇不仅仅是古建筑,它应该有活动的人群,有居住的形态,有生动的习俗。没有原居民,古镇就失去了灵魂,变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摄影棚”,也就失去了开发的价值。
免票之策
综观江南各古镇,从周庄、同里到乌镇、西塘、朱家角,不收门票的寥寥无几。而收门票的古镇,与居民、游客的矛盾纷争也几乎没有停止过。七宝古镇的困惑,也是其他古镇的困惑。两周前在上海枫泾古镇召开的长三角旅行社峰会上,古镇“一票难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古镇何必一定要收门票?”会上,杭州大厦旅行社负责人提出了“放水养鱼”的观点,西湖“零票制”的成功佐证了这一观点。据他介绍,2003年4月,西湖拆去围墙、篱笆,将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还给了市民和游客,当年5月,杭州市的六大博物馆、纪念馆又一次实行免票入内游览。西湖风景区实行“零票制”后,是亏了还是盈了?乍一看,西湖不收门票当然是“亏”了———西湖七大公园原来一年的门票收入大约是2600万元,再加上西湖“免票”后在安全、保洁等方面增加的投入,一年的损失约为6000万元。然而,从杭州市副市长到西湖边的饭店老板都一致认为:“西湖‘盈’了!”
免费西湖的盈利点在哪里呢?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和杭州市旅委的联合统计,2004年杭州市的旅游总收入比去年增加了120亿元,而且入境旅游者人数、国内旅游者人数均超过了历史上的年度最高水平。游客逗留的时间长了,周边餐饮、旅馆、零售等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政府也能够由此获取更多的财政收益。由损失6000万元到增收120亿元,免费西湖的“放水养鱼”策略功不可没。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带有历史遗产性质的景区景点都实行低价策略。意大利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到意大利人均月收入的1%;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门票价格只有8.5欧元;美国则规定所有国家公园门票价格不得超过20美元。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埃及和印度,它们的景点门票价格对本国公民也定得很低。
谁是古镇“保护神”
古镇保护专家阮仪三认为,透视古镇旅游“一票难题”,看到了我国对文化遗产地保护开发的资金瓶颈。
阮仪三告诉记者,国外遗产地景点的日常支出主要来自国家投入。日本政府一年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折算成人民币是100亿元,法国有1000亿元,而我国只有几十亿元。在诸多古镇,国家与地方财政极少投入,多数办法是成立或者引进独立法人的公司企业进行经营。
有专家指出,希望藉此获得保护、开发的经费,看来是行不通的。
在“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国际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郑易生坦言,保护遗产地的投入寄希望于一家开发公司性质的利益集团,指望它“在保护中开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现实。而且,让自负盈亏者主要去做社会贡献,是不公平也是靠不住的。诸多古镇开发公司侵犯当地原居民的固有权利的纠纷,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他指出,众多国家选择中央政府而不是社群或公司充当遗产地的管理者,反映了非经济价值要由非经济的组织机构用非经济手段来负责的逻辑。
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我国政府对遗产地保护开发的投入偏低,财政补贴尚不足以维系这些景点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资金难题?有关专家认为,杭州西湖的“放水养鱼”策略值得参考。它的成功经验在于,通过立法程序,以税收调节来获得一条保护经费的通道,政府以非经济组织机构的身份成为了经费投入主体。
有专家认为,经过周密的论证,在不影响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在游客集中时段收取适当价格的门票,可以把游客控制在合理的数量范围内,并无不可。但是前提有两个:第一,管理、保护的主体应该是没有私利的政府;第二,依靠法律法规和多种经济手段的应用,打通一条获得稳定经费的渠道。
阮仪三告诉记者,古镇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尽可能避免古镇遭受商业元素的任意侵袭。否则,在商业化的无序开发之下,古镇也许不得不沦为一堆毫无价值的碎砖乱瓦和牵强的怀旧故事。
本报记者陶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