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改革呼唤制度到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 08:34 上海证券报 | |||||||||
如果金融界高管落马仅仅是个人原因,也就是道德品质问题,我们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是个人的问题。遗憾的是,金融业内近几年中以如此快的节奏频繁出演高管落马,就不得不令人对银行业的制度,或者说是制度不到位产生疑问了。 近几年,涉及到金融业的高管层经济犯罪的话题早已不新鲜。从2002年开始,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中国光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朱小华
金融业的改革一直为人们关注,对于业内的风险防范,也一直是银行业改革的重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金融改革,曾经经历过银行业从完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到逐步放松管制,后又因开放过程中金融业不良贷款不断增加,九十年代进行治理整顿又退回完全管制的模式的过程。去年,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股份化改制的进程,已经公布的资料表明,在此期间政府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随后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再度剥离不良资产1970亿元。这些措施为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创造必要的条件。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此有过这样的评论: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以上做法只是银行上市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建立起好的企业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治理。 其实,关注银行业制度建设的绝非吴敬琏一人,制度问题对于国有银行尤其重要。这一点从过去金融业高管人员落马的事实我们不难找到注脚。已经查证的案情几乎都离不开高管人员收受贿赂,也就是说,这些银行的"当家人"都有对垄断资源使用调配的绝对权利。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国银行的高管与一些政府管理机构的官员无异,个人的绝对权利过大,产生寻租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按理寻租现象多产于政府官员中,如果在金融业里也不断生成,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计划经济时代银行按行政区域设置,国有银行带有很重的行政色彩,迄今银行的高管为"高官"已为常理,一些制度性因素在多次改革中并没有完全解决。因此,经济界人士所担忧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还没到位,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金融业改革,其目的是要探寻符合我国金融业规律,又能长治久安的制度,既能使银行业充满生机,又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经过如此多高管落马的惨痛教训,社会对此的呼唤和关注会更加强烈;因为,一个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干不了坏事。面对金融业的改革,我们更多要关注制度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