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设局请君入瓮 中国企业中了“埋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 11:36 上海证券报 | |||||||||
○ 在大豆市场,仅相隔一年多,中国企业再次中招 ○ 我国是国际上很多商品最大的买家,却因为缺乏话语权,常常让企业成为基金的猎物 ○ 后期美国基金的市场炒作还有题材,中国企业采购仍需防范
近来,全球商品市场全线飘红,CRB指数迭创新高,继续演绎牛市疯狂。金属市场、能源市场和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市场均在基金买盘的推动下全面大涨,其中原油和部分基本金属期货价格更创出了历史新高。此轮行情的突出特点,是各种基金全面入驻商品市场,而其本质是乘美元贬值时,豪赌商品升值,设局掠夺它国资本。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大豆市场,仅相隔一年多,中国企业再次中招,又在高位点价采购大豆。 众所周知,2003年全球商品市场整体大牛市正是由于宏观基金的积极参与而造成的。近来,国际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部分商品持仓量大幅增加,都显示宏观基金已经卷土重来。我国是国际上很多商品最大的买家,却因为没有话语权,常常成为基金的猎物。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依存度提高到80%左右,每年要大量进口能源、原材料并输出商品。由于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潜能,被国际机构普遍看好和关注,国际机构和组织纷纷提高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指数,一些机构和组织甚至有意无意地夸大中国在钢材、原油、农产品等方面的需求预期。于是,国际期货市场便在我国的企业还没有进入之前便出现了上涨,而我国企业的进入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不熟悉国际市场环境的中国企业就这样成了外国基金的"盘中餐"。 具体到大豆,2003年到2004年,按大豆均价计算,我国仅在大豆贸易上每吨就多支付1500元左右,年进口2000多万吨,直接损失高达300亿元人民币。当时,正是基金借助美元贬值、美国大豆减产、中国需求强劲的东风低位大举买入,牟取暴利。如今,余痛未平的中国买家再次掉入基金精心策划的"熊市之局"。 春节前,美国大豆出口销售2119万吨,落后于去年同期2217.68万吨,去年的丰产大豆还有过半持有在农民手中。美豆价格也在低价格区间500-560美分运行,部分美国农民申请了贷款差额补贴,市场沉浸于供大于求的熊市氛围,基金持净空单达8万余手。 春节期间,南美出现干旱天气,美农业部迅速调整产量预估,基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战略时机调整头寸。基金空翻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去年进口热情依然高涨,累计进口量已经超过预期值,市场普遍认为这种趋势将延续,而3-4月间可能巴西不能完全满足中国方面的进口需求,这可能促使中国进口商继续寻购美国大豆,如此对手岂可放过。 然而,很多中国买家没有意识到危险,依然选择了"到岸定价"的进口大豆采购方式。节后,利多消息频传,大豆价格也在基金的大举买入作用下一路飚升,中国买家点价时成本已经上升400元以上。当CBOT大豆价格至650美分一线时,已鲜见贸易商保值抛盘,基金净多持仓也已达3万手以上,中国及欧盟的买单依旧。再看3月10日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截至3月3日出口销售报告,美国2004至2005年度大豆累计销售量为2578.2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2301.56万吨水平。中国累计购买美国新大豆1079.91万吨,去年同期为810.24万吨。本市场年度迄今美国大豆累计出口装船量为2211.98万吨,去年同期为2019.55万吨。 目前,大豆行情还没有接近尾声,后期美国基金的市场炒作还有题材,中国企业采购仍需防范风险。持续了近两个月的干旱天气,给南美大豆尤其是巴西大豆带来了产量和质量的双重打击。此外,美国大豆锈病造成种植成本的攀升,2005年至2006年大豆播种面积可能会降低,这些都可能继续被基金炒作。
|